本报记者 郑栋 苏怡
大年初五,迎着“破五”爆竹声响,一家人赶早起床,准备去咸阳“回娘家”。从丰庆路出发,由西二环上快速干道,进三桥,走世纪大道,过了渭河2号桥,热闹的咸阳市区便呈现在眼前。亲戚一家家地转,暖心的话儿却怎么也说不完。直到中午时分才来到姨妈家,一进屋,两个哥哥就忙活着端茶倒水。细细端详,姨夫的眉宇间似乎有些忧虑。果然,一杯茶喝罢,姨夫就道出了自己的烦恼。
姨夫家一直住在吴家堡村,两个儿子成年后,便在自己的庄基上盖起了三层小洋楼,一层西头大儿子开起了粮油店,批发兼带零售,固定客户还能送货上门;南头二儿子和儿媳妇开了个超市,因为物美价廉,常有周边住户关顾,生意兴隆。随着咸阳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前周边尚有耕地的吴家堡村慢慢变成了城中村,姨夫家的粮油店和超市也跟着城市发展的步伐,一年比一年红火。
三年前,咸阳最后一个城中村——吴家堡开始集中拆迁。新装修完房子的姨夫虽然有些心疼,可毕竟是行伍出身,还是和两个儿子一起坚定支持政府工作,在安置协议上签了字。姨夫一家又给村上补了些积蓄,最终根据协议,占地三分的老屋换了三套稍大的房子和四套小房子。在外租住了三年,今年终于到了交房的时候,可姨夫却一点都不开心,甚至说起房子就烦。“你说这房子,空下吧浪费,卖又不好卖,租呢还要花钱再装修,这两头犯愁。”姨夫说“原来没房愁,现在房多也愁。哎,真是幸福的烦恼。”
“其实咱也不愁。”姨夫的大儿子说:“我朋友他们村刚安置那会儿,也是空房。后来市上招商引资,在他们村边建了个义乌小商品市场,原来400块钱都租不出去的房子,转眼间1000块钱抢着租呢。”“就是”,老二抢着接过了话茬:“我们上次去韩城党家村转,晚上200块钱想在村上住一晚都找不到房子。人家能给咱拆,肯定也对咱有考虑呢。”
“可是,咱投入的能收回来不?没了种麦的地,门面贵咱们买不起租不起,养着几套房子能过好日子不?”姨夫还是有很多顾虑。两个儿子继续宽着老爹的心“咱这空房子以后干啥,还得看政府的。如果搞旅游开发,咱就装修成家庭式旅舍,给游客服务。”“如果政府做产业高地,咱就装修成酒店式公寓,给房客操心。”
“关键还是看政府,咱老百姓不怕吃苦,就怕政府不领路。政府领对了路,老百姓才享福。”姨夫口气有点松动。“爸,你看这形势,以后政府是越来越灵醒,贪官做不成,当官的还不成天想着给群众做点啥,让群众给他叫好。”儿子们说。“哎,就是,看来咱咸阳的日子还有好奔头哩。今儿个‘破五\’迎财神,好官就是老百姓的好财神。”
新闻推荐
以创造性举措打造自己的“范本”和“模式”—— 咸阳政法工作新常态谋新开局
本报讯(记者吕贵民通讯员阎晋江亭)新常态下,今年政法工作如何谋篇布局创新发展?2月26日,咸阳市委召开政法工作会议,围绕创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强化法治引领,增强工作主动,提出了一系列新...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