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著名国画大师黎雄才《争流》(纸本丈二匹水墨设色)
古都咸阳,“中国第一帝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清渭楼,千年历史名楼,古都咸阳兴衰发展的历史见证。往事越千年,恢复重建的历史名楼清渭楼重现千年风华,巍然屹立于渭水之畔,与西部最大的民办公益性美术馆清渭楼美术博物馆融为一体,成为丝路古道上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
文人墨客 反复吟诵
清渭楼始建于秦代,名曰“咸阳楼”,汉唐时期更名为“秦楼”、“咸阳东楼”。北宋景佑年间,时任咸阳知县的诗人黄孝先重修咸阳楼,更名为“清渭楼”,并留下了“黄翁爱山不知休,每日不下清渭楼”的感叹。千百年来,这里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与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给咸阳古渡以韵味深长的人文内涵。
历史上的清渭楼是文人骚客览景抒情,异地客商鸟瞰咸阳全景之所。历代在咸阳为官及文人学士,附丽风雅,迎来送往,常于清渭楼上赏景酬唱,留下了许多吟咏。唐代诗人许浑曾以“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描述了这座千年名楼的壮丽景象。浩浩渭水之滨,丝绸之路要冲,人流如织闹市,草木葱茏一隅的清渭楼成为文人雅士情有独钟的文化记忆。
引人入胜 艺术殿堂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共9层,楼高51米,建筑面积24000余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明清风格,斗拱飞檐、雕梁画栋、气势磅礴。是一座集艺术品收藏、研究、交流、展示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美术馆。负一层至三层为藏品展厅,四层至九层为学术研究、文物鉴定、文化交流区域。它是目前陕西乃至西部地区最大的民办公益性美术馆。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藏品丰富,收藏有历代书画精品万余件和青铜器、瓷器、玉器等各类艺术品。美术馆的展厅格局、光源设计、恒温恒湿、消防报警、安防监控、数字网络系统等设施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馆内分别设有中国古代书画展览厅、中国近现代书画展览厅、中国当代书画展览厅,还包括中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三十位著名艺术家的个人艺术展厅。尤其是馆藏的中国近现代国画大师、岭南巨匠赵少昂1500余幅精品书画,更是弥足珍贵。清渭楼美术博物馆是古今书画艺术作品展览、拍卖和学术交流研讨的殿堂,是中外收藏家寻宝、展示珍藏的理想之地。
公益事业 服务社会
恢复清渭楼,建设美术馆,并将美术馆与清渭楼融为一体,是中共咸阳市委、市政府为提升咸阳历史文化名城品位,弘扬优秀文化艺术,促进咸阳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建设美丽和谐新咸阳的重要举措,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在陕西省和咸阳市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由“中华爱国企业家”、“中国十大社会公益人物”、“全球秦商十佳领军人物”、“陕西改革杰出人物”、著名收藏家郭峰先生,投入巨资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建成了目前西部最大的民办公益性美术馆。从而使清渭楼这座历史名楼重现千年风华,巍然屹立于渭水之畔。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自2014年开馆运行以来,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广大书画爱好者一致好评。博物馆试运营一年及开馆至今,已经接待近30万参观者。今年3月20日,为丰富大众文化娱乐生活,清渭楼美术博物馆决定免费向大众开放清渭楼二层观景平台,邀请各界群众登楼赏景。观溪云初起,临泾渭清流,望太白积雪,悟古渡情怀……
21世纪的新咸阳,再度面临大开发大变革大发展的机遇。宜居咸阳既要城在森林中,水穿城而过,也要亭台如星罗,楼阁亦嵯峨。清渭楼终将西与钟楼呼应,北与中五台遥望,东忆前世多感慨,南临渭水续新章。清渭楼再次成为远客近邻向往咸阳迷恋咸阳的理由。清渭楼美术博物馆这艘文化航母必将成为陕西乃至中国西部文化艺术领域对外交流、宣传、合作的崭新名片,必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为实现弘扬丝路文化、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齐宇强)4月21日,咸阳地税数据管税综合分析应用平台正式启动,这标志着咸阳地税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税收管理的深度融合。建这个平台,在全省尚属首家。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逐步深入,征纳双方信息...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