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国新 通讯员 孟利明 王歆
近年来,咸阳市国土资源局以“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主动有效保障科学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为核心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大胆改革创新,全力为百姓福祉谋划,为咸阳经济社会保驾护航,谱写了国土人新常态下的服务之歌。
破题:服务保障与资源保护双管齐下
国土人肩负的双重责任要求一手抓服务保障、一手抓资源保护,既要手艺好当巧妇,又要统筹有米有油的日子,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2014年,咸阳上报建设用地97个批次,单独选址项目3个,作为用地调控、统筹部门,该市国土资源局先后为西咸北环线、亭口水库、铜旬高速、东庄水库枢纽工程等一批省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提供了优质的用地服务,他们的高效有序与保质保量,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项目顺利实施赢得了先机和主动权。
同时,该局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全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扎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连年完成耕地保护任务,土地节约集约水平不断提高,仅去年,就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11个,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173个,净增地15011亩。全市单位GDP建设用地下幅10.7%,超过全省年平均下降目标,位居前列。
今年,该局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毅然担当起为遏制经济增速放缓态势提供资源保障的重担。对产业升级工业项目和190个市级重点项目、30件民生实事等一律开辟用地报批的“绿色通道”,只要符合产业政策、符合用地规划,资料齐备,按照“马上就办”的要求,一律限时办结。局领导全体出动、分片包干深入到各县市区和项目单位进行上门问需,先后走访市城建控股集团公司等多家用地单位,对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土地问题进行联合会诊,安排专人限时办结。
服务:决不让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受损
服务无止境,创新是根本,殷殷真情浓,春风化雨中。
截至2014年末,咸阳市已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11个,开工面积36.24万亩,投入资金3.6766亿元。另有6个项目正在申请省国土资源厅立项,预计可争取建设资金2.23亿。同时,投入1.286亿元实施了173个市级土地复垦整理项目,净增耕地15011亩,为全市占补平衡工作做出了贡献。
敢于创新就有收获,咸阳国土人以时不待我、勇于探索的气魄和胸怀,书写着古都沃土的美丽和动人。通过国有存量土地收购和旧城改造,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闲置土地处置和农村宅基地退出改革三项试点,在此基础上,加大闲置土地清理清查工作,激活了土地的活力和利用率。
几分耕耘路,换得希望来,在该局努力下,全市共盘活存量土地1.96万亩,实施增减挂钩项目7个,争取周转指标3893亩,配置出咸阳最遒劲的土地深化改革之歌。
“决不让广大群众在土地问题上的利益受损”这是咸阳国土人谨遵的一条基本法则。
为此,该局将依法行政作为保证土地综合利用和维护土地资源的根本,通过定期不定期开展领导干部接访、重大信访案件挂牌督办等制度,积极回应群众的利益诉求。去年,共办理并回复各级各类信访件162件,对其中30件进行了督办;全市13个县市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发证率已分别达到82%和86%,确权到组的做法先后被陕西日报等媒体报道;认真做好国有土地使用权发证、抵押、查询工作,共计颁发《国有土地使用证》207宗,《土地它项权利证书》123宗,办理土地证书丢失补证7宗,土地确权公告7宗,办理利用档案社会查询共7200余人次,维护了权属人的合法权益。
改革:展现当代国土人昂扬的精气神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的“六抓六促”活动,破冰土地管理过程中的顽疾,创新创造式地履行责任和担当,展现出了当代国土人的思维方式和精神风貌。
该局以“建立一个机制、实现四个覆盖”为指导,开展中部“旱腰带”地区开山采石专项整治和环境治理,彻底关闭了50万吨以下的采石矿山企业。
以“保发展、治粗放,保安全、治隐患,保环境、治污染”为目标,开展“三保三治”行动,防范和坚决遏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以矿山管理专业化、制度化、精细化为目标,大力开展“三化”建设年活动,矿政管理工作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以“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护。
“我们积极想办法,找路子,以‘六抓六促\’活动为推手,在土地整理复垦项目监管机制、土地整理指标市级流转、耕地占补平衡‘补改结合\’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唱响了国土人的主旋律,实干出国土人的精气神。”咸阳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何祥君说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睿)日前,西咸新区成功实现首笔税收收入入库,这标志着新区独立国库体系实现全面运行,财政体制落实到位,至此,新区国库体系正式全面运行。此笔税款是新区独立国库服务体系建立以来实现的第一...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