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检验调试一丝不苟本报记者王东启摄
曾几何时,西北国棉一厂和如意厂犹如古城咸阳的两张靓丽名片,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而西北国棉一厂细纱挡车女工、大名鼎鼎的全国劳模赵梦桃,以及陕西如意电气总公司生产的,当年一票难求的如意牌电视机,更是以标志性的代表深深地嵌入了历史的记忆。
岁月更迭,世事流转。上世纪90年代后,因各种原因,这些曾经创造无数辉煌的“顶梁柱”企业失去了它昔日的光芒。
近年来,经过不断调整及产业升级,这些曾经的明星企业又焕发了它昔日的光彩。近日,本报“迎国庆,走基层”采访组走进这两个企业,目睹了他们在适应新常态下的华丽蜕变。
记忆重温
劳模赵梦桃
女,1935年出生,中共党员,西北国棉一厂细纱挡车工,1956年和1959年全国劳动模范,被树为全国纺织战线的一面红旗。1952年5月,在学习“郝建秀工作法”活动中,赵梦桃以最优异的成绩第一个戴上了“郝建秀红围腰”。她第一个响应厂党委“扩台扩锭”的号召,看车能力从200锭扩大到600锭,生产效率提高到3倍。她是中共八大代表,两次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荣誉称号。
如意电视机
上世纪80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构成了中国家庭的“三大件”。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空间,给当时的国内家电企业创造了无限商机。而陕西省则凭借“黄河”、“海燕”、“如意”3大彩电品牌,一跃跻身为国内彩电生产大省。
纺织厂幸福理念告慰赵梦桃
一走进咸阳市纺织工业园区,新的厂区规划整齐,布局合理,干净整洁的车间内,火热的工作场面让记者眼前一亮。记忆中空气闷热,棉絮飞舞的场景不复存在,先进的生产机器和人性化的智能模式使得整个厂区显示出一派整洁、紧张的勃勃生机。
对于这一点,咸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李红云深有感触,这位老纺织人谈起现在的变化滔滔不绝。
“环境变好了,收入提高了,大家的干劲也就足了。”谈起这些年的变化,她说,前些年伴随着整个行业的不景气,纺织厂发展举步维艰,企业压力大,职工收入低,曾经的这个明星企业也就逐渐褪去它的光鲜。
2012年9月,咸阳市人民政府审时度势出资组建咸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整体打造全国十大纺织产业集群示范基地——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
“你们刚在厂区看到的这些新设备都是集团公司紧抓企业搬迁入园契机,引进了代表目前国际国内一流顶尖水平的机器。”李红云介绍,不少国内顶级的纺织机械在这里云集。拥有高支高密类、差异化纤类、产业用纺织品类等4条独立纺织生产线和全工艺长车等6条印染生产线,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集成化,整体设备装备处于国际、国内一流水平。
李红云说,企业升级转型后,免不了对人员进行分流,但是咸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在加大企业革新时,没有让一名原有的职工“掉队”。
李红云说:“赵梦桃时代单方面强调艰苦奋斗,为国奉献。而现在企业的横幅要大家生产不忘幸福生活,注意安全、健康,织布车间没有了刺耳的噪音和棉絮,生产的产品质量高又环保是为了消费者的幸福生活,企业创造了利润不忘做公益事业反哺社会。”
如意厂瞄准创新产品闯市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拥有一台如意牌电视机似乎和今天拥有一部苹果手机一样令人感觉倍儿有面子。
“如意牌电视机作为陕西如意电气总公司最大的主导产品,曾是我们的骄傲,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如意彩电的三种机型分别获得三个国家质量银奖和全国彩电评比一等奖,1989年的年产量已达到27.88万台。”据介绍,当年,如意电视机、如意广播发射机、如意卫星接收机获得的三项国优、八项部优、十一项省优缔造了如意电气辉煌的历史。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为资金短缺、管理不善、市场疲软等诸多因素,如意公司的发展落后于市场的发展,生产下滑、经营亏损、资不抵债,企业陷入了困境,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甚至一度被列入省属特困企业。1995年8月,深圳康佳出资1800万元,与陕西咸阳如意电视机厂合资成立陕西康佳公司,自此,曾经享誉省内外的如意电视机在消费者的视线中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如意厂生产的康佳电视机。
近年来,作为中国电子工业的大型骨干企业,他们致力于大、中型数字广播发射机、数字卫星电视接收机及天线、电视接收机、IC卡智能电度表、燃气表、电子变压器、遥控器等多门类电子及机械产品。产品荣获三项国优、八项部优、十一项省优,多项产品获国家级重点新产品。
“如意”活了,靠的不是电视机,而是其他数字创新产品。
本报“迎国庆走基层”采访组
新闻推荐
□魏锋九年前,为了生计我孤身一人来到这座古老的城市咸阳,行走在城市的辅道,努力把自己融入,无休止地渴望和热爱着一些温存的梦想,更加充满激情地坚守与奋斗,开始了异乡新的寻梦之旅。时光流淌,每每静下...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