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县四合乡一批老年协会会员组建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协会,带动乡亲们开展乡村文化活动——
“五月初五是端午,千山万水送祝福”,6月12日,记者从广德县四合乡灵山大峡谷下来,远远就听见山下的喧嚣声,挤进人山人海的宏霞村乡村大舞台,就看见舞台上,群众们正在进行乡村文艺演出。
鞭炮、唢呐、锣鼓声,一阵紧似一阵,刚刚围拢成圆圈静卧着的板龙,刹那间,威武地昂起龙头,摆动着威严庄重的龙角,快速地游出“福禄寿喜”、“双龙出洞”、“游龙戏水”等字样和图案。记者在现场看到,板龙时而翻转腾挪,时而南北纵横游走,赢得了村民们的阵阵掌声。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舞板龙的都是些农村老汉。据介绍,他们都是四合乡耿村老年协会会员,平均年龄65岁。“板龙是耿氏家族祖辈相传,全族参与的重大活动,由龙头、龙尾和31节龙身组成43米长的板龙。每到重大节日时,耿氏家族就开始准备启龙、派饭和舞龙等事宜。”站在身边的耿村协会会长耿尚成介绍说。现在,耿氏后人在继承先辈舞板龙的基础上,增加了中龙和小龙搭配其间,使传统板龙在继承的同时,又注入了创新思维和时代气息。每年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重大节日,舞龙队伍有500多人参与,场面非常壮观。
随着“文化强乡”战略的强力推进,四合乡的父老乡亲发现文化氛围渐渐浓了起来。在乡政府支持下,各村纷纷成立民俗文化协会,组建了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和四合乡腰鼓队。“耿村的民俗协会是在老年协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像这样的协会全乡有6个,协会成员都是本村的老艺人,责任心强,有影响力,村级有了协会组织,为今后乡镇文化工作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四合乡文化站站长刘伶向记者介绍。乡文化站充分发挥民俗协会老艺人的专长,结合乡里的产业发展,挖掘整理乡情民韵,逐步形成了宏霞村“火狮子”、地花鼓、耿村板龙、焦村龙灯、焦姓清明会、太平村旱船和徐村狮子等一系列民俗文化节目。同时,该村还建立了面积为1.8亩的文化活动中心。今年元旦期间,耿村在文化活动中心,以老年协会为主体,举办了一场集板龙、火狮子、旱船、舞狮以及葫芦丝独奏、腰鼓、广场舞等综合性文艺演出,轰动了全乡。乡亲们激动地说:“30年没有在家门口看到文艺晚会了,咱农民的文化春天来了!”随后,四合乡文化站积极组织老年协会外出参加广德县春节大拜年及正月十五闹花灯表演,以及广德开发区建区十周年暨竹旅游文化节表演等活动,并在乡敬老院和各村巡回表演,好评如潮。
那边舞龙刚刚结束,这边,人称“当地赵本山”的刘宗贵上场就为村民献上了一段精彩的“地花鼓”唱段。“中央开了十八大,民生工程开了花。养老保险掀高潮,低保医疗解决了……”“地花鼓”是皖南花鼓戏的前身,71岁的刘宗贵是“地花鼓”的继承人,多才多艺,写歌词、自编自演、唱戏跳舞样样都来。今年春节期间由于演出频繁,他得了重感冒,不过仍坚持演到最后。他说:“乡亲们和社会各界都在关注‘地花鼓\’,我们一定要把‘地花鼓\’这个非物质文化的魅力展现出来!”四合乡文化站站长刘伶表示,像刘宗贵这样的老艺人在四合乡就有十几位,他们现在主要的任务便是向年轻人传承民俗,挖掘和整理现存的民俗文化并搬上舞台。在老年协会的带动下,一些年轻人还主动要求加入“地花鼓”和民俗协会。
“这些协会组织不仅把民俗文化艺术融入到美好乡村建设,还大力开发民间文化景点,加大了非物质文化申报力度,特别是耿村少年儿童舞龙、舞狮队,更是让我们看到了民俗文化传承的希望,在美好乡村大舞台上发挥了‘鲶鱼效应\’,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我们将以‘争创省民间文化之乡\’为抓手,进一步挖掘民俗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四合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陈光月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 6月13日至15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卫平率省人大执法检查组来宣城市,就“六五”法制宣传教育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市委书记姚玉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颜银河、副主任程年红,副市长、市公安...
广德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广德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