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金秋十月,在滁州大圹圩农场,一袋袋优质大米带着小小的“身份证”畅销省内外。作为安徽省最早采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农业基地,大圹圩农场已全面建立了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而继滁州、铜陵、宣城三市的3个项目试行可追溯制度之后,今年安徽省又有砀山酥梨等11个项目进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全程监管能力的同时,也将给农户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按照试行的可追溯制度,上市销售的农产品都有一个追溯码,它就相当于农产品的身份证号码,根据这一号码,消费者可查询到它在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全部信息。一旦出了质量方面的问题,很快就会找到责任方。
“2009年追溯规模1.5万亩,4500吨大米;2010年,追溯规模1.5万亩,6000吨大米。 ”大圹圩农场负责人说,农场的大米在种植、仓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上,均有专人采集信息录入电脑存档,再上传到互联网。这些信息最后归总到一个20位的数字,成为大米的“身份证号”。
据省农委有关负责人介绍,2008年以来,安徽省滁州大圹圩农场的大米、宣城敬亭山茶场的茶叶、铜陵普济圩农场的大米,相继启动了质量可追溯项目建设。今年安徽省又有11个项目进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计划,产品包括砀山酥梨、茶叶、兰香茶、面粉、青豆、油菜、糯米等。
“加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后,我们2009年销售大米近万吨,其中销售追溯大米4338吨,每公斤大米平均价格较同品种非追溯产品上扬0.5元。 ”大圹圩农场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最直接的原因,是追溯系统让消费者更加放心,也让我们的大米更具市场竞争力,销售渠道大大拓宽。 ”
大圹圩农场现有近2万亩农田,三个农业管理区8个生产队。根据项目要求,结合实际,农场确定追溯精度为生产队,生产队规模一般为2000-3000亩田,农户为40-60户。为实现追溯单元农业生产一致性,农场从统一农业生产模式管理,努力提高质量安全生产和标准化生产水平入手,对原有的农业生产技术规程和生产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集成大圹圩农场追溯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
砀山利华水果专业合作社在砀山县良梨镇建设了占地面积200亩砀山酥梨标准化栽培园,合作社投资15万元,进行精细化管理,从生产到餐桌实行一证追溯系统。砀山县梨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酥梨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生态栽培管理技术、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今年优质果率提高到85%以上,亩增效益800多元。
“长期以来,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导致农产品质量问题突出。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虽然好处多多,但它要求非常严格,一旦加入这个系统,人力物力的投入在所难免。 ”省农科院有关专家表示,政府应该花大力气推行可追溯制度。
省农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安徽省将在可追溯系统建设上继续扩大范围,争取让更多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质量安全追溯范围,有效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本报记者冯长福
新闻推荐
安农大育成圩猪新品系专家称,新品系解决了制约圩猪发展的两大难题
专家称,新品系解决了制约圩猪发展的两大难题
宣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城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