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烟台街》版刊发的《农用水车:存世匆匆四十年》一文所配插图,该文作者蔡玉臻,绘图门如意。
看了晚报3月1日刊发的《农用水车:存世匆匆四十年》一文后,亲切之感油然而生。因为我当年干过生产队长,对水车太熟悉了,它曾伴随我们走过40年的艰辛农耕岁月。而在掖县(今莱州),使用水车的历史若向上追溯,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马寿图。他是马家水车厂的创始人。
马寿图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掖县第三区河朱乡(现莱州市城港路街道)河套村人。他幼时仅上过四年私塾,却是心灵手巧,做啥像啥。13岁那年,他自制了一把胡琴、一把月琴,竟被小原村的吹鼓手一眼相中,千方百计索去,用了很长时间。28岁时,他研制成一台手摇合线机,将三股坯线一举合成,然后对外销售。
马寿图育有6子,连同父亲一家共9口人,务农为生。1931年前后,莱州境内大旱,河套村水位再高,庄稼也打蔫了。于是,原始的提水工具———戽(hù)斗和辘轳又被派上了用场,可收效甚微。恰在这时,人们听说潍县华丰铁厂生产一种畜力翻斗水车,便轧伙去求购。岂料这新式工具供不应求,同去的村人只有一人运气好,买回一台,其余都空手而归。
马寿图这样的巧手人,自然是不甘坐视这种窘况的。初见实物,他当即萌出自制的想法来。没有图纸,就在人家井台旁,对照样品记尺寸。
翻斗水车的工作原理很直观:一头戴着“捂眼”的毛驴,拉磨一样逆时针转圈。磨棍牵动水车轮轴,变速后带动两边嵌有链槽的“龙骨”圆盘,圆盘转,铁链动,垂向井下作椭圆式循环;两股铁链之间,间隔绑扎一只只白铁斗子,一般是15只(视井深浅而增减数量),空斗底朝上,随链条徐徐下行,灌满水,则从另侧上行至顶部,倾斜倒入水槽,再翻转。如此周而复始,井水便源源不断地被提到地面上来。胶东有句歇后语:“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大概源自于此吧?翻斗水车既解放了人力,又不断水头,工效大增,一天能浇2—3亩地。
马寿图将这东西从里到外琢磨明白,便决定动手了。他从龙口、烟台、大连等地购来原料和铸件,用了差不多近一年的时间,终于在1928年,靠纯手工敲敲打打,制出第一台水车。
接着,他用求购者的定金,添置了手摇钻、台钳等设备,转年又搞出两台,第三年生产了五台。自此,“马家水车厂”名声大振,周边村不少人前来订货。
为了掌握铸件翻砂技术,马寿图以“订货加工”的名义,派次子马圣敏去奉天(今沈阳市)三发翻砂厂偷艺。待马圣敏秋天回家时,尝试生铁化、铸,竟一次成功,算是把这本事学到手了。
1933年,马家水车厂正式定名“富农水车厂”。接着,马寿图土法上马,革新了几十种工具,自制了压力机、手摇车床,踏上半机械化加工的道路,每年可生产水车十多台,畅销县内外。
可惜,天不假年,马寿图于1936年病逝,年仅52岁。
马寿图去世后,厂子自然由其次子马圣敏接手打理。1938年春,掖城光复。一天,掖县三支队的负责人郑耀南登门拜访,聘请他到修械厂工作,马圣敏欣然前往。在掖城遗爱祠修械所,他没白没黑地翻铁砂子、铸造迫击炮弹壳,以实际行动实现抗日救国的夙愿。
由于形势恶化,修械所曾几易其地,后来,上级决定暂时疏散,马圣敏又回到了河套村。
1949年9月,掖县兴华厂扩大规模,将马家的“富农水车厂”作价买入,马圣敏和四弟马圣瑞也成为该厂的工人。哥儿俩被分在铁工股,马圣敏任股长。1953年铁工股改为“兴华铁工厂”,主要生产水车、小农具等。当然,这时候,翻斗水车业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皮钱儿加筒管的那种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李仁)莱州三山岛,因岛上三座山峰得名。如今,三山因部分山体损坏而“哭泣”。5月7日至8日,YMG记者先后两次来到莱州三山岛探访,发现三座山峰中的两...
莱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