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1月17日讯(YMG记者林媛通讯员赵健张淑玲)“天冷了,但俺残疾人的心是真暖和。”今日上午,在福山区门楼镇崇义村,二级肢残的巴本旭在妻子的帮助下,坐着轮椅在自己的新家里看了又看。3年前,巴本旭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还会有新家新瓦房,但如今,他不但有了新家,还成了村里数得上的万元户。
残疾人脱贫:养獭兔年收入2万元
“快进来看看我的兔棚。”今日上午,残疾人巴本旭兴高采烈地把记者迎进了他的养殖基地,言语之间满溢着自豪。“我虽然腿不能动,但我今年赚了快2万块钱了。”
据巴本旭介绍,2007年底,福山区残联在走访得知他的情况后,与福山獭兔基地联系,为巴本旭免费送来了一公四母5只獭兔和1000斤饲料,让巴本旭这样的残疾人也搞起了獭兔养殖。2008年到现在,獭兔的收购价格一路上涨,从最初的8.5元如今已涨到14元。今年,还没到年底,巴本旭就已收入1.9万元,拿着这笔钱,巴本旭把自己老家留给他的一栋房子重新翻修,靠自己的能力住上了新瓦房。
目前,像福山獭兔基地这样的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在全市已有117处,通过基地安置残疾人就业3350人、辐射带动残疾人7139户。
危房改造:贫困残疾人住上大瓦房
走进门楼镇西周村村民孙德联家时,午后的阳光照射在崭新的大瓦房上,映照出两口子脸上难以掩饰的激动:“我们今天刚搬回来,住了一辈子的旧房子,老了竟然还能住上新瓦房,想都没想过。”
孙德联夫妇的房子是一栋近百年的老房,漏雨、塌陷,已经完全不能住人。今年7月,福山区残联将孙德联的老房子纳入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市残联拨出改造资金5000元,区残联拨出15000元,为孙德联拆了旧房,在原址上盖起了层高4米多一共5间的大瓦房。有了残联的救助资金,两口子找来亲戚朋友打小工,又借了一部分钱,把房子建得特别亮堂。村里很多村民都羡慕地说,“这残疾人盖的房子比俺们都好。”
从2004至2010年,烟台市按照平均每户不低于1万元的国家标准,全市共实施了2470户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
新闻推荐
昨日,烟台港集团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疏散逃生常识演练,增强职工应对火灾的技能。YM G记者柴向阳通讯员孙晓明柳绍磊摄...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