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记者杨春娜初阳摄影报道
舞台上,12名美丽的聋哑女孩翩翩起舞。她们是用眼睛看着台下老师的手势完成的,那就是她们的旋律。一曲《花伞欢歌》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得知大姐姐为这个节目排练了一个月后,小记者们很是敬佩。“我上舞蹈课时,听着音乐都跳不了这么好,想像不出来她们是怎么做到的。”小记者史雅萌说道。
台上最小的演员刘纯铮只有4周岁,是聋哑学校幼儿园的孩子,正在学习发音。在台上,她一遍遍清晰地说着“谢谢你们”,让台下为之动容。小记者陈蓬霖的妈妈当场捐出了100块钱,“尽自己的一点心意,让残疾孩子过得更好一点。”她说。
他们有一双灵巧的手
“哇,画得太像了。”演出结束后,小记者们来到聋哑学校的学生作品展览区,一进门,便被琳琅满目的作品吸引住了。
“这个叫二龙戏珠,有近2米长,是用珠子一个一个串起来的。”在一个巨大的串珠作品前,聋哑学校一位残疾男生清晰地解说道。小记者们忍不住惊叹,纷纷站在作品前拍照留念。
墙上贴满了学生们自己创作的油画、版画、国画、十字绣、作文等。“真不敢相信这是残疾小朋友创作的,每一句话都让人感到震撼,下面配的图画也画得很好。”在“画文同步”作品展览区,一幅《对命运的宣战———读后感》的作品让小记者们停住了脚步,细细阅读起来,都为残疾孩子的精神所感动。
“这幅画真好看,颜色这么鲜艳。”在一幅名为《花季》的工笔花鸟画面前,小记者夏子琦感叹道,他们听不到声音,画出来的画却能让人听到小鸟在鸣叫似的,真了不起。
感受那个不一样的世界
怀着敬佩的心情,小记者们走进残疾学生中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数学实践课上,小记者们惊奇地发现,残疾大哥哥大姐姐上课在吹气球。
“把气球吹起来,用尺子量一下气球的周长,半径,算出气球的体积,数着总共吹了多少口气,就能算出一口气能呼出多少气体,然后再通过呼气和吸气的比例,就能算出一口气能吸进多少气体了。”听了老师的讲解,小记者们才恍然大悟,“这个方法真是太有创意了。”
在十字绣教室里,残疾学生们正在创作一幅《富贵牡丹》的巨幅作品。男生居然比女生绣得还快,五颜六色的线在手里飞舞着,小记者们看得眼花缭乱。旁边教室的泥塑创作吸引了很多小记者。“有的作品做出来,我们老师都感到惊讶,残疾学生的想像力真的是很丰富。”任课老师告诉小记者们。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教室的地板为什么是木头的吗?”主题绘画教室里,一位老师向小记者们提出了问题。“因为在木地板上跺脚的时
候,会震动,他们感受到了就会抬起头来看老师。”小记者们恍然大悟,由此也了解到残疾孩子学习的不易。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杨春娜)由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市美术博物馆主办,烟台市新闻摄影学会承办的“重生———YMG记者镜头下的北川”摄影展自5月12日以来,参展群众络绎不...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