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新闻 龙口新闻 莱阳新闻 莱州新闻 蓬莱新闻 招远新闻 栖霞新闻 海阳新闻 长岛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烟台市 > 烟台新闻 > 正文

寻找, 大庙缘起“海神”庇佑渔民

来源:烟台晚报 2011-06-24 05:50   https://www.yybnet.net/

已故烟台知名民俗研究者谭鸿鑫先生在所著的《老烟台春秋》中对于大庙的由来这样描述———

明朝期间,“奇山守御千户所”城落成后,为了争取向驻军供鱼换取生活资费,之罘(芝罘旧名)村及境区周近各村部分渔民渔船,开始经常集中境内港湾捕捞,西南河下河口入海处的大片自然浅滩,便成为各商船、渔船靠泊贸易的港口。古代渔民、商船系生命安危于茫茫大海之中,由于当时航海术科技水平的限制,为求得海神保佑出海安顺,数十家渔民、商民集资在岸边(今北大街群众艺术馆旧址,大庙戏台对面)筑建了3间草堂,供奉海神。这,应该就是“大庙”的缘起。

谭鸿鑫所说的“大庙缘起”观点被大多数烟台民间历史爱好者认同。

72岁的民俗研究者、所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春钺表示,据说,明朝初年,当地渔户为祈求出海打渔往返平安,集资在海边建起了三间草房,四季供奉海神娘娘。清朝雍正年间,渔户又对大庙进行了一次扩修改建。当时的芝罘湾已发展成为我国北方渔业重要港口码头和运输业集散重镇,沿海各地如广东、福建、浙江等客商船只来往如云,买卖兴隆。而渔民商贾为保海上平安,前往“大庙”供奉海神娘娘的人成倍增长。“大庙”的几间草房已适应不了人们的要求。1810年,烟台当地渔民、船帮及客商集资捐款,按庙宇规矩修建了一座三进式的海神娘娘庙,并在庙门的正南,修建了一座坐南朝北的戏台。

是道教“大庙”,还是“天后宫”?

在“大庙”这个“统称”之外,烟台人对此还有一个称谓,那就是“天后宫”。一说“天后宫”,很多人便会遥手一指,说“就是大庙啊”,与不远处的“天后行宫”福建会馆也就是市博物馆所在地相对应。那么,大庙到底是道教的“大庙”,还是“天后宫”呢?73岁的烟台港退休工程师徐东瑜曾在大庙附近居住多年,他的观点很明确,那就是“大庙是道教道宇,由华山道士主持,大庙绝对不是南人的天后宫,而是历代老烟台人自己集资兴建的大庙,表达着老烟台人的精神寄托。”

他认为,“大庙”的命名始源是因为大庙的建筑规模之大,信徒人群之多,其所弘扬的道教精神对老烟台民众影响之深。大庙的香火兴旺的程度之高、祭祀的时间之长和祭祀场面之大是胶东半岛其他庙宇所不及的,而聪明智慧的老烟台人用一个“大”字高度概括其内涵,将此庙命名为“大庙”,实乃高明。

张春钺对于这样的说法表示基本认同,他说,大庙是烟台人的大庙,所以,不论后期谁来重修或者扩建、改建,最初的大庙就是老烟台人供起的道教庙宇。

但他同时认为,大庙在后来的重修、扩建中,和“妈祖”、“天后”联系到了一起,这也不应该被否认。如今的毓璜顶公园内玉皇庙旁一座名叫“万善同归”的石碑上,记载着关于大庙的一段史料,碑文上有这样一段文字,“罗本修系南人,返于南募化三千余

贯,重修天后宫,至今昭然耳目赫赫”。所以说,大庙是经数代人的努力才建成的,而罗本修对于大庙的修建,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应该说,大庙是道教文化与妈祖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天后宫”只是其中一部分,只是一个时期的称呼。

谭鸿鑫在《老烟台春秋》中认同了“天后宫”的说法,不过,他也认为,“大庙”起初由10名“华山派”道士

主持庙内一切事务,而华山派属于“道教”。

南来“妈祖”重修而出“天后宫”

认可“天后宫”的许多人,对于大庙与“天后”或“妈祖”的渊源还是有不少说道。

张春钺说,在大庙的诸多传说中,有一个故事广为流传。

话说清朝一位福建的富商坐船来北方做生意,货船不幸倾覆,他抱着一块船板在海上漂荡,忽然看到前面有一盏灯,便拼命向灯光的方向划去,后因体力不支昏了过去,醒来时躺在烟台的岸边。在渔民们的救助下,富商重返家乡,他认为是妈祖娘娘暗中保佑了自己,为答谢救命之恩,他来到烟台,欲捐钱修建庙宇,官府开始想让他修建玉皇庙,但他坚持要修建妈祖庙,官府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让他扩建海神娘娘庙,这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大庙。海神娘娘庙基本按照北方道教文化传统进行了扩建,但其中也有妈祖文化的影子,因此,又被老百姓称为“天后宫”。

关于“妈祖”的祭拜,在闽南沿海一带尤为盛行。一定程度上,“妈祖”等同于北方民众敬仰的“海神娘娘”,有时也叫作海神。“妈祖”的敬称来自于福建民间的一个爱国爱乡、做了很多善事的美丽姑娘林默,自宋朝初期到清代末期,历代皇帝对“妈祖”褒封多达28次,从“夫人”、“天妃”、“天后”直封到“天后圣母”,在海上,如同一盏明灯,在渔民心中地位非凡。

1684年,妈祖被康熙皇帝褒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而明清时期,南方商船频繁往来于烟台,带来了妈祖文化,供奉妈祖,渐成规模,也就成了后来的“天后宫”。

反过来看,“妈祖”的到来、“天后宫”的出现,象征着当时烟台、芝罘航运的发达和繁荣,加速着老烟台的文化发展进程。

特别提示:关于大庙的原貌,众说纷纭,本次“打捞民间记忆”采访报道旨在传达地方文史爱好者的声音,求同存异,展示各方观点,本报欢迎关心大庙的读者朋友们继续“百家争鸣”,给出自己的观点。)

新闻推荐

“咱也买个相机,拍下最美烟台”

陈书义老人已经84岁高龄,得知此次摄影展正在举办。一大早他就让女儿陪着来到了文化中心广场。老人拄着拐杖认真地观看每一幅作品,等走到刘晓拍摄的《晨曲》时,老...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寻找, 大庙缘起“海神”庇佑渔民)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