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烟台短短四年,却与《烟台晚报》结下不浅的缘分。
三年前,我坐在凤凰山的松树下,手里拿着份《烟台晚报》翻阅。太阳平西,海水被晚霞照得有些微红,那条曲曲折折的小路,牵着我的视线,投进祥和与静美的海水中,俄顷,一串串文字涌出心中。“三年前,父亲走了,他没留下钱财,只给我留下一张年轻时的照片……”没几天,我的这段文字印在2009年6月19日的《烟台晚报》上。从那以后,我便与晚报天天相伴。
“八月的石榴———满脑袋红点子”,在《烟台晚报》与市老龄委共同举办的“纪念建国六十周年征文”活动中,我“放飞”的《风筝》,获得优秀奖。2011年“七一”前夕,“我与烟台”征文启动,我再次创作《说也说不清楚的情结》,获得二等奖。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说的是品茶,我借用此句,抒写我与《烟台晚报》的情愫。四年来,积累的剪报像针线箩筐百宝囊一样,丰富了我的生活。我写的长篇影视文学剧本,终于“砍倒胡秫(高粱)露出茬”,作品写的是在烟台工作的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故事。写男一号开发湿地的情节,得益于晚报刊发的多篇有关湿地、环保、水利建设的文章。我的笔耕生涯,也有晚报助力的功劳。
朱彦臣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刘晓阳通讯员贺艳红)烟台市首批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启动后,主要分五个阶段进行:一是前期准备阶段(5月21日-5月31日)二是自我评估阶段...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