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世民
烟台开埠后,原驻莱州的登莱青道署移往烟台。这一变化使海口周边一些小手工作坊也纷纷来烟谋生,加之海上贸易刺激,众多小商店似雨后春笋沿街铺陈。地处烟台山下的“德顺兴”五金行也审时度势亮出招牌。店面不大,货架上多是些小五金产品,边角摆设点日用百货,不伦不类的商品搭配,无意间流露出店主李东山的精巧与务实,此人常挂嘴边一句话是:“凡人有之我不干,人无有之我要为”。他个性不甘平庸,做生意也是大刀阔斧,几年经营资本剧升,循常理应轻车熟路扩张业务,他却突发奇想,爆出惊世一绝:创办造钟厂!
眼见外国钟表垄断中国市场,李东山如坐针毡,他经常端量着自已货架上那些进口钟配件寻思:自开埠以来,烟台社会化生产规模逐日扩大,原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渔耕生活渐行渐远,晨钟暮鼓早己不能协调群体生产节奏,尽管烟台山上有炮声报时,但与普及钟表趋势相比,也是日薄西山。凭经验,组装木钟技术并不太复杂,关健是拥有专用设备和操作技术,这个坎迈过去,成本优势定使洋钟望尘莫及。为实现这个梦想,他日夜兼程去各地探求设备来源,结果空手而归,他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诞生四大发明的国家,如此冷落社会发展急需的钟表!当时的李东山可能还不知道,世界最早发明计时工具也是中国。远在周朝已经出现利用滴水等时性计时的“滴漏”,因封建专制社会缺少保护推动发明成果的机制,导致许多具有原创性的知慧结晶自生自灭。1601年,意大利人利玛窦向明神宗进献两台自鸣钟,这稀奇怪诞的东西,使皇帝龙颜大悦,允其举办私人展览,洋钟乘机输入中国。机械钟使宫廷生活管理及社会生产秩序得到规范,许多江南工匠受其鼓舞,以手工技艺临摹仿造,终因规模小成本高,在洋钟挤压下,屡陷绝境难成气候。这种艰难形势,却被李东山看成机遇,下决心引进技术设备开创中国机制钟先例。
他首先想到老熟人唐志成,此人经办修理汽灯、钟表业务,常到德顺兴购买钟表零件,若有此人相助,定会弥补自己没文化少技术的弱点。他找到唐志成说明意图,两人一拍即合。这唐志成也是聪明过人,面对市场洋钟独俏局面,心里也觉憋屈,想将事业做大,无奈资金窘迫又不善经营,二人结合正可扬眉吐气。
1915年7月,“宝时造钟厂”终于开工生产。为了这一天,李东山曾飘洋过海历经磨难。当时烟台与日本大阪之间有班船往来,大阪马球钟厂生产的木钟在烟台及内地市场销路颇广,李东山以经销商身份去大阪厂家,人家为推销产品允许参观,但制造技术、图纸绝不外传。李东山进入车间细心观察,将加工技术、工序流程、设备配置一一默记在心,回到旅店反复回忆加深印象,推敲前因后果,感觉那里不接茬,第二天找个理由再去。开始日方见这名中国青年没文化不识图纸,并不介意,去次数多了便生疑虑,终于将他拒之门外。李东山不会用笔记录,看到的东西只能往心里装,不让进门还学什么?他抓耳挠腮苦无良策,只好省吃俭用压缩开销,节约资金用来打通关节,果然如愿以偿,领略了造钟许多套路。返烟后将耳闻目睹口述于唐志成,唐志成据描述试制模型,再由李东山指点修正,二人一边磋商一边试制,遇到难题李东山便记在脑子里,择机再去大阪,为此他先后三次东渡日本,每次回来总是以鸟哺雏的方式传授伙友。唐志成也不负众望,倾其聪明才智,照葫芦画瓢,昼夜加工。为解决试制阶段各类开销,钟厂发挥现有设备潜力,兼制伞铤、汽灯、汽炉、门锁等产品,尽管利润微薄,但保证了试制顺利进行。两名中国青年不迷信洋货复杂,不畏惧征途艰险,以科学求实态度组合各自特长,用青春热血造就了中国第一代机制木钟,并于1918年批量投放市场,结束洋种垄断中国市场局面,也为日后烟台形成大规模钟表生产基地奠定了基础。
新闻推荐
22家医院紧急集结,亚沙会举行大规模120急救演练, 55分钟,近百名“伤员”得到救治
本报讯(YMG记者邵壮通讯员吴明顺摄影报道)22日上午11时,救护车犀利的笛声划过海阳亚沙城的上空,烟台市“迎亚沙”大规模应急医疗救援演练在亚沙城内拉开帷幕。市120...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