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丁广冉YMG记者任雪娜)进入伏季,高温下作业成为关注焦点。26、27两日,市安全生产监察支队对毓璜顶医院施工现场、港口客运站及码头等重点场所进行检查,发现这些单位应对高温各有妙招。
建筑工地错时施工避高温
26日上午10点左右,记者跟随市安全生产监察支队执法人员来到毓璜顶医院施工现场看到,除了两名建筑工人在脚手架上施工外,均没有工人户外施工。
在现场,负责施工的项目经理董延举告诉记者,进入7月份工地上就开始实行“错时制”,早晨5点开工,10点半到11点之间陆续收工,下午3点开工,6点半到7点收工,这样就避开了高温时段作业。“工地灵活应对夏天户外作业,如上午就安排工人贴西面墙上的墙砖,下午贴东面墙的,气温超过30℃就停止路面施工,另外还给每个班组配发了藿香正气水和绿豆。”董延举说。
客运站派发冰棍、凉棚挡暑气
下午3点,记者跟随执法人员来到烟台港务集团客运站。
该客运站副站长郭永武介绍,因为随时都有车辆要进行安检和装船,所以客运站负责安检和交接的两个班组存在高温天气户外作业的情况。对此,除了设置凉棚以外,入伏以后客运站每天都会派发2至4次冰棍,随时供应绿豆水。户外作业的,保证1小时一轮岗。
另外,在夏季,客运站根据高温作业程度按120元/月、100元/月、80元/月三个级别发放高温补贴。
码头高空司机吹空调享清凉
随后,执法人员来到烟台港务集团环球码头有限公司码头作业现场。记者看到,码头上数名工人正在高39米的装卸桥上吊运集装箱。该公司安监部经理邹安博解释道:“码头上所有高空作业的驾驶室,包括装卸桥驾驶室,都装有空调,温度保持在20多度,非常舒适。”
记者看到,码头有一个专门的集装箱,可以冷藏矿泉水和绿豆水。在一辆消暑巡逻车上,还备有温度计、矿泉水、藿香正气水等消暑药、毛巾等物品,随时向员工提供。
■相关链接
2012年6月29日,我国有关部门联合发布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当日发布的预报气温,调整作业时间:
1.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
2.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用人单位全天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连续作业时间不得超过国家规定,且在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
3.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37℃以下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并且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劳动者加班。
新闻推荐
本报讯7月26—27日,由江苏省副省长史和平率领的省政府工业考察团,来烟台市就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培育规模骨干企业等工作进行考察。市委常委、副市长...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