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乡村的征途中,有的县市区大力美化环境,有的县市区构筑富民产业,而开发区给出的答案是:集中利用资源,拆旧建新。
近年来,开发区有条不紊地实施全域“村改居”工作,一年消失10多个村庄,村民全部搬迁入住社区,节省了土地资源,突破了基础设施配套难点,一个个新型“乡村”掀起美丽“盖头”。
大季家32个村变身居委会
9月24日,开发区大季家街道居民们,正在探讨一个地名———季翔花苑。这是一个新小区,从2011年开建,如今已经具备交房资格,10月分配给居民使用。“从听闻拆迁的那天起,村民们就盼着早日乔迁新居,现在这个愿望终于近了。”下午3时,走进季翔花苑,3个工人正俯身进行最后的路网建设,上百位居民站立远处探房,他们眼前就是18栋崭新的楼房。人群中,大季家街道仵家村党支部书记仵信德笑着说,现在有些着急的村民已经开始打包收拾家什,晨晚两顾新居,准备乔迁事宜。
“这18栋楼房提供2000多套住房,其中1700多套将分配给旧村改造的居民使用,他们集中于方里刘家、仵家、仲家等5个村庄。”大季家街道办事处党政办公室副主任迟荣凤说,这5个村庄的土地,用来发展工业,村民成了居民。
村庄变社区,村民变居民,这在大季家街道并不罕见。迟荣凤介绍,当初,该街道管辖32个行政村,村庄间相对分散。自2000年开始,一些大项目陆续入驻,这些行政村一年就要拆除4-5个。如今,村庄的概念在大季家基本消失,原来的32个村庄也全部变身为32个居委会。
“美化家园”活动扮靓乡村
推倒重建,这种以“造”为主的美丽乡村建设,耗资不菲,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开发区之所以会选择这种“干脆”的方式,完全立足于本区实情,考虑到未来发展。“开发区以大项目立区,在一定程度上,土地资源紧张。这种集中居住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集中集约利用资源,满足区域持续发展需求。”开发区组织部副部长、农工办主任刘维介绍。东区,重点推进旧村改造、美化家园等工程,提升群众居住环境;西区,综合实施水系治理、山体绿化、村庄卫生整治三项工程,提升农民幸福指数……在拆建的背后,开发区仍有部分区域、村庄暂未列入旧村改造计划。针对这些区域,开发区大力开展以净化、绿化、硬化、亮化为主要内容的“美化家园”活动,纵深推进“乡村文明”行动,重点抓好村容村貌、村风民俗、生活方式、平安村庄、文化惠民建设。
失地农民月领补助近千元
拆旧建新的建设模式,有利也有弊,它的利好是给农民带来了诸多实惠,推动当地区域经济发展,而它的弊端则是产生了大量失地农民,给当地安置政策和保障政策提出了考验。“从2003年开始,开发区连续下发了多个关于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的文件,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保持社会稳定。”刘维说,这些文件包括社保、户口、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活补助等各个方面,涵盖了每个群体。
在就业方面,开发区失地农民“农转非”后,年满18周岁至35周岁未就业的,由人事劳动部门推荐帮助就业,一年内仍不能就业的,一次性发给4000-6000元生活补助费,然后由其自主择业。在创业方面,从事个体经营的,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所得税,并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所有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在养老保险方面,“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按缴费当年烟台市公布的上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的60%确定,缴费比例按18%执行。
“现在开发区已经出台了完善的‘两保一补\’政策,这个补助政策根据各个乡镇和村集体不同的情况,设有不同的标准,综合来看,适龄居民每月最低领取780元,最高领取1600元。”刘维说,如此高标准,彻底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推进了全区生态文明建设步伐。YMG记者姜乾通讯员徐天文摄影报道
季翔花苑正在进行最后的路网建设。
新闻推荐
内容与版式的求新求变,让主流新闻变得更“亲切”,大气中透出“小清新”———, 让主流新闻变得更“亲切”
作为烟台最权威的政经主流报纸,《烟台日报》一直与时俱进,在“精、深、活”方面做足文章,既保持厚重大气,又追求时尚清新,以亲和力和贴近性,将一句句生动文字和一个...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