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新闻 龙口新闻 莱阳新闻 莱州新闻 蓬莱新闻 招远新闻 栖霞新闻 海阳新闻 长岛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烟台市 > 烟台新闻 > 正文

日收百封跌至几封, 书信走向小众化

来源:烟台日报 2013-10-10 13:45   https://www.yybnet.net/

YMG记者慕溯实习生于晓芸

曾几何时,一封封承载着牵挂与问候的信笺,从小小的邮筒“走向”各地,送达亲朋手中。如今,穿过马路去投一封信已成为很多人的记忆。昨日第44个世界邮政日,记者走上街头进行了采访。

》》》现场直击:日收信件降至几封

下午3点,芝罘区儿童影剧院对面的绿色邮筒被准时打开。拉开筒门的一瞬间,投递员王女士有些失望,邮筒内空无一物。王女士做了相关记录后,把门关上,又奔向下一处邮筒。

10年投递,对于这样的情况,王女士几乎每隔一天就会遇到一次。“昨天取到平信5封,明信片50多封,今天就空了。”在绿色的邮筒上,记者注意到,一般的邮筒都会注明上午及下午两次取信时间,此处的邮筒只标记了“开箱时间15时”一次时间。而对于邮筒里的信件,王女士根据平时投递经验告诉记者:“八成左右都是机打账单,到了节日,明信片、贺卡明显增多,但亲手写的私人信件不超过一成。”这和前几年几十封甚至上百封相比,已有明显下降。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烟台山脚下的一处邮政局内,“今天只收到一封挂号信。”一位卞姓工作人员介绍。记者看到,邮政局内堆满了需要邮寄的包裹,真正的信件却很难见到。

》》》街头调查:10名市民只有一位坚持写信

记者随机在路上调查了10名市民,只有一位市民一直坚持写信,其他9位曾经写过,但并未延续这一习惯。

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烟台大学学生于芳有了与朋友通信的习惯。“那个时候,每天回家前都会看一眼邮箱。每当收到好友来信,心情都会格外激动,立即撕开信件,然后在某个安静的夜晚给好友回信。”于芳说。从小学到高中,攒下来的信件有满满一箱。“上大学后,手机、网络开始进入我的生活,虽然也通过QQ和朋友聊天,但我更享受写信的过程。”

提起当年“鸿雁传书”的经历,栾大爷满脸笑容。“在上世纪没有电话没有网络的年代,沟通主要靠写信,那个时候收到一封信心里很踏实。”年轻时,栾大爷由于工作原因与家人分居两地,写信成了他们的主要沟通方式。而如今,栾大爷由于身体原因不再写信,只通过电话和远在武汉的孩子交流。

》》》专家解读:书信或将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现在邮筒里家用平信确实少了,因为付出的精力多,需要时间成本。”该负责人介绍,从这一角度看,网络、电话等联络方式更显优势。“书信逐渐小众化,将由实用性演变成一种文化符号。”鲁东大学文学院老师丁洪荣介绍,“虽然书信传递速度慢,但是写信是在一种深思熟虑、安静的状态下进行的,因此写信通常会比打电话更具体、详细、完整。”丁洪荣表示,从某种程度上讲写信对于锻炼人们的思维严谨性,提高写作能力都有很大帮助,但是在这样一个“碎片化”的时代,书信文化离我们渐行渐远。

新闻推荐

世贸天阶之梦

□尹其超尽管常去北京,逛了不少景点。可是,北京太大,文化积淀太厚,城市变化太快,我还是有好些地方没有涉足。电视剧《新恋爱时代》提醒我,有个世贸天阶没有去过...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俭奢之间□赵新乐2013-10-11 13:45
猜你喜欢:
评论:(日收百封跌至几封, 书信走向小众化)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