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鼎盛时期,孙菊仙和谭鑫培、汪桂芬合称老生“新三杰”,谭鑫培的《碰碑》,汪桂芬的《文昭关》,孙菊仙的《三娘教子》,都是百听不厌的好戏。据说孙“声如洪钟,一句唱后,欲落梁尘”。在北京的街头巷尾,猛然听到身后有人学着孙腔大吼———“小东人下学归言必有错……”没有人会吃惊,那是大概率事件。
烟台“戏难唱”尽人皆知,票友们人多势众,演员登台前一定要先去票房拜客送礼,让他们不找茬儿,多叫几个好;否则,非但卖力唱了不叫好,一旦唱出了纰漏,立马甩出一片倒好。有分量的票友到场,往往手提一灯,不满意了,就把灯点着,拂袖而去,其它观众也会随之离场,给你来个“空城计”。
名满京城的孙菊仙初来乍到,似乎没把“规矩”当回事,免了这道人情,直接粉墨登场。首场《空城计》,从上场到城楼,台下硬是没有叫好声,孙菊仙不由得心生恼意,唱到“我面前缺少个知音的人”这个节骨眼上,干脆改了词儿:“我面前只可惜对牛弹琴……”台下的人听到这里,忍不住情绪激动,勒令停演,逼着他在台上磕头赔礼。
来烟台经商的天津帮一众人马也在台下,见状连忙出来辩护:他改唱戏词固然不对,可是明明唱得很卖力气,下面自始至终无一叫好声,也是成心刁难,何况孙是天津人,是我们老乡亲,藐视他就是藐视我们天津人。要不明天另找地方理论,武打文打都随你们。眼看形成僵局,另有观戏者出面调停,认为两方各有冒犯,均应检讨,以免失和,并提议次日由孙重演《空城计》,以此言归于好。
下一场《空城计》果然皆大欢喜,双方都铆足了劲儿,唱得酣畅,听得过瘾,整场叫好声不绝。此后,出于对天津乡亲仗义相助的感念,孙菊仙的戏单上就用了“老乡亲”的绰号。
民国二十年,天津大同学校为筹募办学资金,在春和戏院举行募捐义演,九十岁高龄的孙菊仙坚持参演《李陵碑》。在台上虽然步履蹒跚,音不成声,观众仍为之感动,频频大呼:“老乡亲辛苦!”这是他此生最后一场演出。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程凤宁波)昨日,烟台东部海洋经济新区(宁波)合作交流会在宁波举行,共有来自宁波及周边城市150多名客商参会。东部新区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人员向...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