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名老人在社会福利中心安家
11月29日上午,记者走进莱山区社会福利中心,刚进大门,一股暖流扑面而来。“怎么样?屋里够暖和吧!”社会福利中心的范鲁梅主任告诉记者,老人们居住的房间更加暖和,“所有的房间全都铺设地暖,室温能达到22℃以上,老人们住得可舒心了。”“你试试,这地上多热乎,以前冬天屋里哪有这个温度。”在财政供养公寓316房间,住着来自院格庄街道的老两口。见记者一行进入,老人一脸笑容地招呼记者到床边坐坐。今年77岁的林明友老人告诉记者,他跟老伴儿以前住在街道敬老院,那是1985年建成的老建筑了,都是平房,到了冬天保暖效果不好,老人都不愿动弹,一个个在床上抱着被子取暖。“现在这条件比那时要好了不知多少倍呢,真没想到我跟老伴儿有生之年还能住上条件这么好的公寓。”“在这不仅住得好、吃得好,人也不闲得慌。”林明友的老伴儿、76岁的姚素珍老太告诉记者,社会福利中心里还设有活动室,能下棋还能做个手工艺品啥的,一帮老姐妹们凑到一起,晒着太阳、聊着天、做做手工活,日子过得特熨帖。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财政供养公寓启用后,开放了2—6层,2层为餐厅,3—5层住着行动方便的老人,而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则集中安排在6层,每日三餐,由工作人员逐一送至房间。据介绍,福利中心工程建设正在继续按照施工计划有条不紊地推进,财政供养公寓于7月份正式投入使用后,目前已有144名五保老人和7位社会代养老人入住。10月社会福利中心还接待了第一批40名伤残、优抚老人入住进行短期疗养。
打造烟台市社会养老事业品牌
“过去,莱山区没有社会福利中心,全区仅有三处镇级敬老院可以接纳需要财政供养的老年人,并且这三处敬老院全部建于上世纪80年代,设施落后,居住条件也很不理想。”说起以前莱山区社会福利机构的发展状况,范鲁梅主任感触颇深。“承担五保供养的敬老院规模有限,供养能力严重不足,且敬老院分散改扩建的成本比较高。”她告诉记者,鉴于此,为适应五保供养工作的新形势,结合莱山区的实际情况,区委、区政府决定对敬老院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在莱山区山海南路以西,马家都西山坡地建设莱山区社会福利中心,主要供养农村“五保”老人和城市“三无”人员,同时承担市区老年公寓的职能,面向社会开放,为老年人提供代养服务,以满足和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需求。
为了让老人们老有所乐,社会福利中心特别重视老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工作人员不仅要照顾好老人的生活起居,合理搭配老人的膳食,还要尽量多地陪老人下楼走走,做有氧运动,确保老人住得安心、舒心。除此之外,福利中心还特别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对每位入住老人都加强了心理健康辅导,并建立完善的家庭档案,定期组织家人看望,让他们经常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今年重阳节期间,中心为老人们举办了重阳聚餐、放映经典红色电影,并于10月15号举办“爱在重阳度金秋”联欢活动,丰富了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据介绍,莱山区社会福利中心一期项目设计分为居住组团和服务组团两个部分。居住组团部分主要包括财政供养、居家养老、介护养老、介助养老等四个分区组团,财政供养公寓设计床位468张,主要承担区敬老院、光荣院等职能,用于全区农村“五保”对象,城市“三无”人员的集中供养,部分优抚对象疗养和流浪失散人员的收养。介护养老公寓,设计床位600张。主要代养社会上不能自理的老人。介助养老公寓,设计床位292张。主要代养社会上能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居家养老公寓,设计床位140张,分为传统式和庭院式两种居住模式,着力营造和增强入住对象的家庭温馨感和环境归属感。目前,区社会福利中心一期工程硬件建设已基本完成,二期工程将在年底开工建设,2014年底完成建设任务,2015年正式投入使用。届时,莱山区社会福利中心将成为烟台市社会养老事业的一块闪亮的品牌,必将助推莱山养老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新闻推荐
芝罘公安为藏族女孩捐款5.5万元, 截至昨日,爱心捐款总额超过68万元
本报讯(YMG记者刘晓阳实习记者刘鹏飞通讯员任路明周福基孙鹏摄影报道)这是爱的力量,令这个冬日暖意融融。昨天,市公安局芝罘分局全体民警和协勤人员捐款5.5...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