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梅
对“文革”进行一次郑重的表述,可能是几代作家的集体欲求。这些作家当中,不仅仅包括“文革”的亲历和见证者———“50后”、“60后”,也包括“文革后记忆”的见证者———“70后”。我这里所说的“文革后记忆”,主要是当年亲历者的后代的集体记忆。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时会把初中时代两个女同学的母亲植入到书中,去找寻她们的位置和声音。这两位母亲文革过后没有返城,永远地留在了农村,她们的女儿成为我了解上山下乡运动的一个窗口,因此有了后来的长篇《大雪》。可以说,对文革的“记忆叙事”,“70后”所选取的角度与“50后”、“60后”是全然不同的,不仅仅关乎写作者对这段历史进行的颠覆和背反的叙述意图,更多的来自于作家个体记忆所存在的时空差。《微山湖畔》作为“文革”题材长篇小说,在个体记忆方面表现得最为鲜明,它虽然选取了微山湖畔农场作为唯一的背景,学生连紧张艰苦的劳动生活作为唯一的叙述主线,却是对文革期间知青生活的全方位的扫描。由此也可以说,微山湖畔是一个缩微版的知青图景。这种弥足珍贵的亲历,是卢成金先生这一代人独有的财富。
(一)由此要说到小说的结构。我愿意认为,正是因为这段经历是卢成金先生这一代人独有的财富,所以,他才敢于用最为简单质朴的叙述方式,来完成这样一种大体量的表达。作为长篇,尤其是50多万字的长篇,相对于体量,这本书在结构上却是极为简单的,我们鲜少见到这样没有技巧的结构手段,只是在平直地铺排一个个劳动场景和一个个历史事件。然而,通读下来,我们却并没有因为它缺少技术上的手段而感到它索然无味,相反,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矫揉造作的自然,是深情。它深情的程度,足以弥补技术上的缺失。这让我想到,一般来说,作家有两个时期的作品是靠自然流露的深情来取胜的:一是写作之初,作家尚未被繁复的技术所绑架,有的只是一腔叙说的冲动和激情;二是写作到了一定的时段,他可能会对技术感到一些厌倦,滋生一些质疑,这时候很渴望回归到一种接近懵懂状态的自然写作。而往往这第二个时期的回归,并不那么容易完成。所以,第一时期就显得尤为珍贵。从后记中看到,卢成金先生说他在此之前甚至没有创作过一篇短篇小说,那么我完全可以说,他一清二白地进入了这个文本的创作,因此也就不难解释,这里找不到任何一点技术痕迹。要知道,技术娴熟固然是每个作家追求的目标,但有时候它也会遮蔽很多原生的美,并有可能因为过度炫技,而伴随着不可避免的瑕疵甚至漏洞。《微山湖畔》由于是作者的处女作,它当然地积蓄了作者所有的力气,而这所有的力气全部由一种自然状态发散出来,读来是很令人愉快的。
(二)再说说意境。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时常想起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个片子不像韩国和西方电影那样以技术取胜,无论情节、画面还是台词,都异常简单,却自始至终把观众牢牢地抓在一种意境中。这本书也同样如此,几乎是在开篇,它就能把读者带进去,仿佛我们也是那群鱼贯跳下车厢的青年男女中的一员。一个特殊的年代,一段不可复制的历史,一群青年男女的青春,这些元素天然地带有魅惑,简直无需任何渲染,何况,卢成金先生渲染得还那么优雅纯美。理想、激情、迷惘、忧伤、惆怅、痛苦、泪水、欢笑、诗歌……这些情绪都是那么地饱满、真诚,是一个人越过那个年龄后就再也不可能回来的过往。而且,这些情绪总体又是充满理想和力量的,卢老先生刚才说他给作品定了一个“悲伤、压抑、愤懑,却不消沉”的基调,我认为,他很好地完成了自己预设的目标。可以说,这本书在意境上达到了令人赞赏的高度。除了深情叙述的原因,还有作者本人所具备的古诗词功底。优雅的诗词在书中随处可见,使得整本书具备了一种难得的美学意味。
(三)还是要谈谈老调长谈的命运的主题。长篇小说是揭示命运的,尤其是文革题材的小说,命运这个主题阐释的成败,直接关系着文本的成败。我们欣喜地看到,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还不错。当然,首先是因为这个题材本身就是深刻的厚重的命运母题,但我们可从中看出,作者并没有因此忽略对它的探索,他依托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个体的遭际,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文革”题材的作品已有不少,而且我认为这个题材应该成为中国长篇小说表达的重点,应该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曾经有一位评论家认为,目前多数作家在这个题材上的表达都没有拓展开来,我认为他说得不无道理。文革题材历史经验和个人记忆的表达,似乎总是没有摆脱固有的范式,比如扫描式的图景缩微,比如进入角度的缺乏新意。在中国的“文革”题材上,我们多么需要看到一种逾越,看到有人用全然不同的手法,翻动历史那些细微的褶皱。然而,中国目前成名的大作家在这个问题上都没有找到好的方法,我们不能把小说革命的要求强加给卢成金先生———所以,尽管《微山湖畔》也没有摆脱固有的范式,我还是要抛开这个过高的要求来总结:《微山湖畔》是一部值得称赞的作品,卢成金先生用它有效地说明了自己。而且,必须客观地说,正像卢老先生自己所说,他想填补一个空白,那就是,“文革”题材的作品固然不少,但是,写大学毕业生到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的题材却没有。因此可以说,卢老先生完成了文革这个“大题材”下的“小题材”的突破,填补了这块空白,是对文革题材文学作品的探索有很大贡献的。最后,我要借这个机会,向青春致敬,向卢老先生这一代人致敬。(作者系烟台市文学创作研究室副主任、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新闻推荐
11月7日,市民正在体验使用无齿锯切钢板。当日,烟台市2014年“消防安全宣传月”启动仪式在烟台胶东文化广场举行,1200余人参加活动。YMG记者王文...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