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新闻 龙口新闻 莱阳新闻 莱州新闻 蓬莱新闻 招远新闻 栖霞新闻 海阳新闻 长岛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烟台市 > 烟台新闻 > 正文

加压奋进 主动作为, 市地震局被中国地震局授予“全国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

来源:烟台日报 2016-10-01 16:38   https://www.yybnet.net/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破坏性地震频发,人民群众对防震减灾工作前所未有的关注,为此,市地震局居安思危,变压力为动力,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创了烟台防震减灾事业崭新的发展时期:烟台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考评连续三年在全省名列前茅,各项工作走上了全国先进行列。

目前,全市已建包括测震、形变、电磁、流体四大学科的专业微观地震监测台点39处,地震监测台点已增加到72处,每个县市区至少有一处强震台、一处微震台和两处宏观骨干观测点,使烟台市地震监控能力达到了能监测1.0级以上的地震,基本消除了地震监测盲区。尤其是即将建设的重点项目———莱山地震综合观测台,共设水化、水物理、体应变、地磁等9个测项,该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填补胶东地区地震前兆观测空白。

日前,一份由中国地震局传来的红头文件,摆到了烟台市地震局办公桌的案头,烟台市地震局被授予国家级荣誉———“全国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这是中国地震局对烟台防震减灾工作的肯定,更承载着国家局对烟台防震减灾工作的重托和希冀。”面对这一沉甸甸的荣誉,市地震局局长杜湘波感慨万千。近年来,由于国内外破坏性地震频发,人民群众对防震减灾工作前所未有的关注,为此,市地震局居安思危,变压力为动力,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创了烟台防震减灾事业崭新的发展时期:烟台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考评连续三年在全省名列前茅,各项工作走上了全国先进行列。“防震减灾,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烟台地震局以此为出发点,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重点围绕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科普宣传等工作,将防震减灾作为烟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为构筑“平安烟台”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捕捉地震宏观异常信息构建“地上地下”全方位“人防体系”

市地震局被中国地震局授予“全国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和首要环节,对于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形势新问题面前,如何更好履职尽责,做好地震监测预报这一基础性工作?市地震局给出的答案是:发动群众,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布设地上、地下,立体化、全方位监测地震的“人防工程”。

在全市所有县市区的150余处乡镇兽医站里,497名拥有正式聘书的畜牧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员,作为烟台市“地震宏观观测员”,时刻警醒、观察着动物的异常,一旦发生有价值的异常信息,立即逐级上报,形成了遍布全市、无缝覆盖的“动物观测网”。“动物观测,是地震监测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群众性基础工作。”烟台市地震局局长杜湘波告诉记者,我国采用多种方式监测地震,其中宏观异常观测是重要的方式之一,它能有效弥补专业设备监测的不足,在地震短临预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借助烟台市一线畜牧防疫人员专业优势开展动物观测,是市地震局在行业内开展的一项创新性工作,从而织就一张覆盖全市的动物观测网,最大限度发现地震前兆的蛛丝马迹。在此基础上,市地震局在各县市区挑选观测价值高的动物养殖场,架设视频监控系统27套,把动物视频不间断集中传送到市地震局台网中心实时监控,极大提高了动物异常判别时效,为地震动物宏观观测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地上有无缝覆盖的“动物监测网”,地下水监测又如何完成?“地下水的物理、化学变化,是地震宏观异常的重要参数依据之一,但是要在全市普遍开展深水井地震观测,钻井投资巨大,工作开展十分困难。”杜湘波告诉记者,为破解资金难题,市地震局在现有地下水观测站点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借水行舟,与水利部门合作,将监测软件直接安装到分布全市的40余口有观测价值的水利水井里,构建起地震前兆“水井观测网”,24小时监控井水微澜。“一旦出现井水冒泡,水位、水温变化等异常信息就会立即传输到烟台市地震台网中心,地震局监测预报人员按照‘落实异常不过夜\’原则,立即进行分析研判,第一时间汇总上报。”杜湘波告诉记者。

布设了地上、地下立体监测体系,市地震局又动员社会力量,建立健全了专群结合的综合性监测预测体系。防震减灾工作落实到人头,每个乡镇(街道)都设有“防震减灾助理员”,每个村(社区)都设有“防震减灾联络员”。助理员、联络员集地震宏观观测、灾情速报、科普宣传于一身,可随时搜集地震前兆信息,接受周边群众异常情况并向上级报送;市、县地震部门还专门开通了“12322”防震减灾公益热线,畅通群众报送信息渠道,形成了“划片负责,层层报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震减灾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地震监测盲区基本消除可监测辖区及周边海域震情

有了地上地下全方位的“人防体系”,市地震局又将目光盯住了地震监测设施设备的革新,以此构筑烟台地震监测的“技防体系”。“地震监测预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作为地震监测预报部门,我们必须始终站在地震监测的最前沿,时刻密切监测脚下大地的脉动,布局合理的专业化地震台站,为政府和烟台市民提供震情的最新信息和权威数据。”杜湘波告诉记者。近年来,市地震局对全市各项观测手段全面优化升级,淘汰了落后的模拟技术,全部升级为数字化观测,观测手段更加科学,观测结构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极大提高了烟台市地震监测能力,为政府应急决策、震后快速评估和震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对部分监测能力较弱的地区加密网点布局,构建起了空间、地下、海域立体的监测体系和多学科、高精度、实时动态的地震监测网络。

目前,全市已建包括测震、形变、电磁、流体四大学科的专业微观地震监测台点39处,地震监测台点已增加到72处,每个县市区至少有一处强震台、一处微震台和两处宏观骨干观测点,使烟台市地震监控能力达到了能监测1.0级以上的地震,基本消除了地震监测盲区。尤其是即将建设的重点项目———莱山地震综合观测台,共设水化、水物理、体应变、地磁等9个测项,该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填补胶东地区地震前兆观测空白。

烟台市、县地震监测台网中心的建设,集地震监测、应急指挥于一体,成为全省地震台网建设的样板。历时两年半、投资300余万元的县级地震监测台网中心暨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全面建成,结束了县市区地震部门“有台站、无信息”、“有信息、不连通”的历史,形成了“一体化、多功能、上下联通”的地震监测台网体系。站在今年刚落成的烟台市地震台网中心和应急指挥中心,杜湘波自豪地告诉记者,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落成,实现了与烟台市应急指挥中心互联互通,防震减灾信息共享,为政府应急指挥决策提供了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和有力保障。地震台网中心进一步提升了烟台市地震监测水平,可及时跟踪地震监测资料变化,科学研判震情发展趋势,在投入使用初期,就为有效处置今年7月22日长岛西部海域3.5级显著有感地震,提供了有力保障。

记者看到,指挥中心大屏幕上,正滚动显示着县市区各监测点的监测情况,杜湘波告诉记者:“目前,烟台市地震监测信息传输,已经全部采用国内最先进的3G技术模式,所有县市区34个监测台和28个骨干点以及环渤海地区的震情监测通过视频,赫然拉近在眼前,凭借这一综合监测、传输、分析、会商平台,还可共享环渤海乃至全国更大范围的地震监测信息资源,达到了省、市、县三级联网,从而为提高烟台市地震监测预报能力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地震预报,是公认的世界性科研难题,烟台,却迎难而上,勇于面对这一世界难题攻坚克难,积极探索烟台地质构造和地震规律。“我们正积极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了‘地震与大数据分析应用\’研究,运用科技前沿理论和技术成果,进行地震监测数据分析和地震预测预报新方法的分析与应用,为下步地震预报研究工作的开展做出新的有益的探索。”杜湘波坦言。

狠抓综合防御“牛鼻子”

地震安全教育进高校成为典范

综合防御是防震减灾工作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目前国际公认切实可行,极具减灾实效的环节,烟台市地震局狠抓这一牛鼻子工程,锐意进取,实现新突破。

作为城市规划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重要依据,烟台市地震局筹措近1000余万元,在烟台中心区和县市区城区860平方公里的区域开展了地震小区划工程。加强城乡民居和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创建了3处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2个省级防震减灾基层基础示范县,2个省级地震安全示范企业和16处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以点带面,在全市社区进行了地震安全标准化推广建设活动,有效提高了烟台市抗震设防水平。“近几年,汶川等历次大地震,伤亡惨重,仔细分析发现,高校地震安全教育成为盲区。”杜湘波告诉记者,为防止此类问题在驻烟高校重演,烟台地震局主动与烟台市教育局、市科协联合,率先在烟台树起了地震科普知识进高校的旗帜,得到了烟台所有高校师生的一致响应。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牵头成立了烟台市地震科普知识进高校协调小组。除主动邀请省局专家学者到驻烟高校授课,市地震局还定期派业务骨干为16所驻烟高校培训辅导并提供学习资料;利用新生入学时机指导高校开展演练;依托烟台地震科普基地,分期分批组织高校师生到基地学习培训,极大提高了全市大学生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避险能力。为此,山东省地震局《政策研究》刊登了烟台市创新开展防震减灾进高校宣传教育活动的具体做法,向全省进行推广。

随着现代社会对知识渴求的多样化,传统宣传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防震减灾文化需要,为此,烟台市地震局创新思维,突破瓶颈,利用社会力量建设了全国首家包涵4D影院、地震逃生救援训练楼、声光电高科技设备为一体的综合基地———烟台塔山地震科普教育基地,真正做到了“以科技体验地震,用知识保护生命”。开业至今,已接待社会各界参观者突破60万人次,成为全国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的成功案例,继被中国地震局授予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后,今年又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其做法被中国地震局以“解放思想,创新模式建设新型地震科普教育基地”为题向全国地震系统推广。除此之外,还荣获了山东省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地震局主办的《防灾博览》、《政策研究参阅》及省局《政策研究》分别刊登了基地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在全国广泛推广。该基地作为烟台市首届暑期“社会基地群·实践大课堂”活动场馆和今年全市首批“烟台市市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成为烟台市中小学生免费学习体验防震避险知识的大课堂。通讯员邹春红YMG记者林媛

烟台地震应急指挥中心

新闻推荐

“烟台造”汽车整车首次挺进北美

本报讯(YMG记者郑勇军通讯员朱本喜马双军摄影报道)昨日,首批出口北美市场的别克昂科威在烟台港装船启程。据了解,这是“烟台造”轿车首次实现...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走,去看大世界2016-08-25 08:56
评论:(加压奋进 主动作为, 市地震局被中国地震局授予“全国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