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骄傲,烟台的天空敞开了。”
30年前的10月8日,《烟台日报》原摄影部主任姜同川正值壮年。当接到“去拍摄烟台莱山机场首航”的通知,他欣喜不已。作为一名摄影记者,职业敏感告诉他,民航烟台莱山机场首航成功,不仅迈开烟台民航事业发展的第一步,更将掀开烟台改革开放的崭新一页。
30年,弹指一瞬。当空港的“第一代”建设者老当益壮时,迎来开航30周年的烟台机场也在不断成长、成熟:在“零事故”中累计保障飞机起降36.7万架次,实现旅客吞吐量305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4.44万吨,与国内70余个城市通航,初步形成了“面向日韩、贯通南北、连接西北、辐射西南”的航线网络格局,全力发展航空货运物流市场建设,推动烟台临空经济挺进“波音747”时代,硬件保障能力和软件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先后被国家民航局授予“安康杯”、“全国文明机场”等称号,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对未来的希冀都是一样。如今,当9万多平方米的烟台蓬莱国际机场国内、国际候机楼拔地而起时,我们正期待年旅客吞吐量1000-1200万人次的“大机场”,再次起航。
平地而起
“烟台何时能有自己的民航机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无数烟台人就曾这样追问,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果。烟台人失望过、沮丧过,却从未放弃建航空港的执著追求。终于,这个“梦”在上世纪80年代迫近。
改革开放后,烟台进出的人数成倍增加,且增势迅猛。而没有航空港所带来的交通不便,使很多华侨和外国客商打消了来烟旅游、投资的初衷。面对这一局面,全市上下形成共识:不能让蓝天束缚住烟台腾飞的“翅膀”,烟台要开放,必须建民航。
1984年6月15日,烟台获准使用海军莱山机场开展民用航空业务,同时民航烟台站筹建领导小组宣告成立。四十几名民航技术人员从天南海北来到莱山的一片农田洼地上。没有宿舍,他们挤在仓库里睡一个大通铺;没有开水,他们就喝生水……日子过得苦,可这些人脸上的表情幸福而庄严,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圆梦,圆烟台人的蓝天梦。
在“一切为了烟台通航”口号的鼓舞下,建设者们一个月完成机场工程前期准备,两个月完成停机坪、滑行道、联络道和临时简易候机室的主体工程……最终实现按期通航,最终不辱使命。
1984年10月8日9时50分,一架银灰色的安-24型民航客机,安全平稳地降落在莱山机场。霎时,烟台沸腾了,胶东沸腾了,(下转第三版)
烟台机场实现跨越发展。
新闻推荐
烟台重金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业, ■每年招引1-2家外地重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优先向上申报项目并优先享受各级外贸扶持资金
本报讯(YMG记者高少帅)昨日,从有关部门传来消息,烟台市将正式实施《关于推进外贸综合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力争到2017年,培育、引进10家以上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其中...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