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大数据与各行各业的不断融合,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已然成为包括烟台在内的全国众多城市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一个尴尬的现象是,现下信用体系建设中,各部门、行业“各自为政”,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壁垒,彼此之间做不到互通,就不能保证信息的共享,结果是造成了各种信息“孤岛”。此次,烟台市印发实施《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于年底前基本建成市级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并与省级平台互联互通,实现了信息共享,也就真正打破了此前严重存在的信用信息“孤岛”现象,信用烟台的建设指日可待。
孔子早有言,民无信不立。于一个法治社会而言,契约精神与诚信意识是维系经济社会有序运行的基本理念。而诚信也不是自然生成的,讲信用当然不能靠个人良心发现。近年来,为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有关部门出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社会诚信建设做出基本谋划,推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信用账本”等基础性工程,各地也纷纷出台惩戒“老赖”、发布企业“红黑榜”等举措,致力于以制度力量培养诚信自觉。
然而“开着宝马吃低保”“开着豪车住廉租房”等不诚信现象屡禁不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部门之间存在着信息壁垒。各部门、各行业虽然都收集了相关信息和数据,建立起了系统内、行业内的信用体系,但彼此之间缺乏沟通与共享,致使社会失信行为屡屡发生。
诚信社会里,人人都是受益者;一个不诚信的社会,谁也无法独善其身。由此而言,构建信用体系,各个部门、各个行业都担负着直接义务。惟有各部门之间彼此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联合打破“信息孤岛”,让任何失信信息都不被疏漏,任何失信行为都必然受到严厉惩戒,失信行为才不会泛滥不止。
当然,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也对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所以各个部门在共享信息的过程中,必须严格规范、加强监管,确保所存储的海量信息的绝对安全,千方百计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不被商业化、公民隐私权不受侵犯。只有这样,才能让公民积极参与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当中来,也才能以此为基础又快又好地建立起社会信用体系,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处处受益。YMG记者刘洁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李鑫通讯员乔廉陈虹乒)近日,芝罘区侨办、侨联联合鲁东大学侨联召开了座谈会,围绕如何探索“区域+高校”工作新模式,促进区域侨务工作发展交流意见。“区域+高校”工作模式...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