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严峰人民日报海外版拿出多个要闻版面,连续刊登新华社记者的系列采访手记,这种情形并不多见。
1992年1月,我在新华社山东分社领导策划指导下采写的一组4篇烟台新农村手记,却得到了这样的“礼遇”: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从1月12日到15日连续播发4篇,人民日报海外版连续4天刊载。
境外不少华文媒体感到“新鲜”,在版面醒目位置加上“花边”接连转发。新华社主办的经济参考报则以《火红的日子才开头》为题,突出展示了这组“胶东农家风情录”。再后来,总社编辑部又播发了国内通稿。
《异彩纷呈映时代》《灿烂文化说时代》《情景交融通时代》《莺歌燕舞唱时代》,4篇手记分别冠以胶东农家“看衣橱”“看书架”“看相册”“看舞厅”的副标题。
这组手记从烟台市芝罘区东郊的石沟屯村开篇,一直写到牟平、福山等地。
既然写农家,记者就必须亲临一个个家庭现场,敏锐地捕捉到足以反映新闻主题的题材,而且必须彰显时代特色和代表性。
正赶上农村改革再发力的当口,我们的报道期望回答一个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农村推进改革10多年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沿海地区农村物质和精神层面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其实,因为采访时间有限,“手记”挺难。最要命的是,这种随机性采访,实际上并无多少选择余地,往往要一次性成功。好在,当年的烟台农村,换了“脑筋”的新型农民已经不乏其人。
于是,我干脆放下采访本,就开动脚步走、睁大眼睛看。运气显然看顾了我们这些有准备的人;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设框框的“搜寻”,既寻找到了一些当年叱咤风云的典型人物,也恪守了一般新闻报道所要求的客观性原则。
手记中,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人物和故事,构成一幅幅烟台新农村的“水墨画”———淡雅中透着清新,简约中显现厚重,实录中溢满风情。没有浓墨重彩,没有长篇大论,更没有矫揉造作,一切都是记者用眼睛“摄录”的。
就拿农家“看书架”来说,在时任牟平新牟国际联合企业总公司总经理常宗琳敞亮的办公室,我就在一排书橱里发现了《走向国际市场之路》《人的思维与创造》《企事业改革家列传》等当时很畅销的书籍。对于“中国十大农民企业家”之一的常宗琳来说,这些书籍并不是摆出来装点门面的。看得出,主人不仅熟悉书中的内容,而且藉此熏陶心灵、丰富阅历。这对于一个早年没有念过多少书,曾经在港口码头拉板车的农民企业家来说,变化之大,可谓脱胎换骨。农家“看衣橱”,也饶有兴味。石沟屯,芝罘区东郊一个不足400户人家的渔村。我们看到,行色匆匆的人们早已告别了臃肿的棉衣、棉裤,而代之以时髦的西装、皮衣、毛呢大衣,更有一些爱美的姑娘穿上了楚楚动人的毛呢裙装。
先逛农村服装市场,看到的裙装就有套裙、西装裙、大斜裙、大摆裙、鱼尾裙等。再访农家:村办胶厂厂长陈世顺家的衣橱里,光西服就有10多套,其中的牙签呢毛料西服是当时市场上价格最贵的。“穿戴好孬不仅体现生活水平的高低,而且是文明程度的一种标志。我这当厂长的经常接触客商,社交场合尤其应当注重仪表。”———当年的烟台农民就有这么“新潮”。
福山区十里堡村村民李继平衣橱里的四季时装到底有多少件,连她自己也没仔细数过。“大概有几十套吧。”她说。
李继平和丈夫同是村办企业南华实业公司的职工。女主人衣着光鲜:上身穿一件鹅黄色毛呢西装,下身着一条浅色高弹力健美裤,一双高腰高跟皮鞋油黑锃亮,据说这是十里堡村年轻女性最流行的装束。尽态极妍的时装把人们的殷实生活妆点得绚丽多彩。
走家串户看相册,更令我们眼花缭乱。时任牟平西关村明珠总行总经理的李德海先后去过荷兰、比利时、瑞士、卢森堡、日本、泰国、新加坡等8个国家和地区,拍摄的照片放在10多本相册里。相册在不断增加,西关村同境外的合作合资企业也迅速发展到30家。摄于1991年4月8日的一张照片上,几位粗壮的汉子浸泡在绿荫下的露天温泉池里,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态。“这是在日本洗温泉浴时拍的。”李德海说。
李德海的相册里,没有桂林山水、苏杭美景,甚至没有大上海的都市风光。他说:“这几年我跑遍了大西北、东三省和海南岛,虽然有些地区经济欠发达,但资源丰富,合作前景广阔。”他告诉记者,西关村已经在那里办起了港口、酒店、房地产公司等10家合作企业。
法国凯旋门下,美国唐人街旁,英国泰晤士河畔……牟平新牟国际企业联合总公司总经理常宗琳的相册里,多是他在异国的留影。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全国著名企业家,却少有自己青年时代的留影。常宗琳年少时浪迹烟台码头干搬运工,24岁那年才回到牟平老家。700元的本钱,10多年的打拼,他和新牟里村900多父老乡亲一起,创下了眼下这份骄人的家业。
常宗琳作客时任国务院领导人家中,在客厅里拍的那张彩色合影足有10寸大小。“那是我去北京办事,晚上到领导家汇报工作时拍的。”作为七届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常宗琳有幸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共商国是,他的相册里因此珍藏了许多与领导人在一起的照片。
一本平平常常的相册,折映出烟台农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也记录了奔向富裕的一代新型农民的美好向往……
20多年过去了,虽然现今的烟台农村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已然别有一番昌盛景象,但我还会不时回味起这组手记,回味起那个年代的烟台农村和憨直务实的农村人。也许,个中缘由半是对逝去时光的怀恋,半是手记中浸染了的烟台农村生活原色并未随着岁月的更替而消逝。
新闻推荐
大剧院“梦幻之夜”即将开启, 世界著名舞台魔术大师为烟台市民带来梦幻展演
本报讯(YMG记者钟嘉琳通讯员张梦玉摄影报道)9月29日,《梦幻之夜———世界著名舞台魔术大师展演》将再度登上烟台大剧院舞台。来自西班牙的约克和美国的霍华德·麦考恩将为烟台市民带来一场...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