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甲凡家乡有句老话:“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这应该算是千百年来经实践验证的经验之谈,很适用于咱胶东沿海地区的农事与节令。
由于受海洋的调节,家乡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通常是“春季干旱,夏季多雨,秋季旱涝不均,冬季降水最少”。按照1990版《牟平县志》的定义,“汛期一般始于7月10日,终于9月9日”。也就是说,每年的春旱到农历六月中旬就基本结束,因此,民间便有了“大旱三年,忘不了六月十三”这种说法。像今年这样的特大春旱,也是过了农历六月六才开始下了几场应急的雨,稍稍缓解了旱情。每年自入汛开始,雨水渐多,直至农历七月七前后达到汛期的高潮。记得小时候,瓢泼大雨连着下几天几夜的“老雨天”经常会遇到。妈妈告诉我们,这是牛郎织女在天河的鹊桥上相会,哭得太伤心了。待时令到了农历的七月十五前后,节气正当处暑与白露之间,此时便再无大雨,一年中的干旱和洪涝灾害基本都过去了,庄稼人的心里才算踏实一些,“七月十五定旱涝”的说法便由此而来。“七月十五定旱涝”,为什么还要等到八月十五才能定收成呢?这是因为从七月十五到八月十五这一个月里,正值“七月流火(大火星西行)”、昼夜温差比较大的阶段,也是大田里各种晚秋作物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晚上的温度大约都在二十度以下,而白天还比较热,可达到二十多度,还时常会持续出现“秋老虎”的高温天气。如果雨水充沛的话,这种高温天气,正好适合“梨枣上糖,稻黍灌浆”的需要。在这个当口,高粱穗子还泛着青色,需要充足的阳光把它的米儿晒红;玉米棒子也甩出了缨子,正是籽粒长齐的阶段;而谷子、水稻也正逢灌浆期,只有雨水充沛、阳光充足,籽粒才能饱满。这期间,如果遇上秋旱或气温太低,庄稼籽粒的饱满度将会大受影响。玉米棒子会出现“秃头”和“豁牙子”,稻谷会有很多秕粒和空壳,高粱米儿不但不红,反倒成了灰白色的。用这样的米面做出来的饭食,其自然的清香气息也会大打折扣。就连埋在地下的地瓜、花生、芋头之类,也会因干旱、地温偏低或光照时间不足,而造成大幅减产。
除了以上这些因素,还要防止突发的极端天气。记得爷爷说过这样一句话“长在地里的是草,装进囤里的才是粮”。他还说过这样一段事,那是张宗昌和刘珍年在牟平城开仗那一年,本来是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庄稼长得都“流出地了”。我家种了二亩豆子,眼瞅着三两天就要开镰收割了。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把二亩豆子全部砸得爆开花了。这样的事在现如今也会发生,2016年秋天的那场冰雹,牟平区的几个乡镇都受到了冰雹的袭击,丰收在望的秋庄稼及大片的苹果园濒临绝产,其境况惨不忍睹。
到了八月十五,农历的节气通常处于秋分与寒露之间。这时候,大田里的晚秋庄稼基本都成熟了,部分已动手收割,小麦也开始播种了,剩下的只有埋在土里的地瓜。一年的收成或孬或好,基本已是板上钉钉,“八月十五定收成”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若问起祖一辈为何要把“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放在一起,使之成为一句农谚,应该源于二者能很好地前后呼应,因果关系密切相连,前者的旱与涝,直接影响着后者的丰与歉。庄稼人几辈子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谚,总是那么言简意赅、准确适用。“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要想多打粮食,不但要科学种田,老黄历也要翻一翻、看一看,有借鉴意义的农谚也不应该忘记。
新闻推荐
下周活动预告 16日万科成长中心翡翠公园校区一起嗨 五大主题乐园免费玩、冷餐免费享
本报讯(YMG记者孙朝军)好消息!9月16日,烟台晚报小记者可以凭小记者证到万科成长中心翡翠公园校区,免费领取开业嘉年华畅玩卡,欢乐HAPPY!当天,校区内全天多品类体验课可以让小记者们感受不一样的兴趣爱...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