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风冠
今年9月18日是《烟台日报》创刊75周年纪念日。纪念日前夕,我这个为《烟台日报》写了56年稿子的老通讯员心情格外激动。回想起我在《烟台日报》几代编辑们的引领下,由一名车间工人走上企业领导岗位的过程,由衷地感谢烟台日报社新老编辑们的多年教诲。
1960年时我15岁,小学毕业后就业于街道办的烟台二区鞋厂。当时鞋厂员工几乎全是中老年妇女,没有一个与我交流的同龄人,我的心情非常苦闷。每日工余,街头的《阅报栏》是我必到之处,长期的阅报,让我萌生了给当时的《烟台工人报》投稿的念头(“生产救灾”时,《烟台日报》更名《烟台工人报》。“文革”时又恢复了原名)。那时投稿不用贴邮票,只需在信封右上角写上“稿件”即可。1964年我写的一篇“读者来信”被刊用了,尽管这只是篇“豆腐块”,但发表后,我高兴得手舞足蹈,也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写作兴趣。
这一年鞋厂倒闭,我被分配到烟台条竹社。上班当天,社主任程子修带我拉车往渔业公司送筐。在路上,他亲切地向我介绍社里的生产情况,讲述他学徒的过程,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回家后,我把当天的经历写了一篇1200余字的通讯《新岗位上的第一天》,很快被《烟台工人报》刊用了。这篇文章的发表,让我在这个只有20多名职工的条竹社一下子出名了,也让市民了解了我们条竹社和程子修主任。不久,我被烟台市手工业管理局宣传科高云深同志介绍为《烟台工人报》通讯员。1965年烟台市召开文艺创作大会,他带领我局7名通讯员参加了会议。在会上,我们都被列入烟台市253名创作人员花名册。会议还落实了创作任务,要求每人至少要写出一至两件文艺作品。会后我写了相声《为革命争五好》,发表在《烟台工人报》1965年12月18日的副刊上,整整一大版,报社还加了“编者的话”。稿子发表前,刘少白编辑考虑到我是车间工人,每天都有生产指标,不能离岗外出,就带着稿子来到我们单位,和我商议修改意见。刘编辑高个子,说话慢声细语,措辞精当,每句话都很有分寸,给人如沐春风之感,程子修主任和我非常感动。程主任对我说:“小吴,你一定要好好干,努力写,不能辜负刘编辑对你的指导和帮助啊!”
我们手工业系统的通讯员,大多数是生产一线的工人,劳动强度大,文化水平偏低。为了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报社的编辑们经常来我们系统搞讲座,一般安排在周日晚上。工贸组周曙光主任(后为总编辑)多次为我们讲课,不仅讲怎样写稿,还讲如何做人,每听一次课,我们都收获很大,写稿劲头更大了。报社定期编辑出版《通讯员专辑》发给我们,介绍写稿的经验体会,使我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报社每年都召开通讯员表彰大会,发给奖品和奖状,还吸收基层优秀通讯员到报社实习,与编辑一起采访写稿,亲耳聆听编辑的教诲,我们系统的徐恩先、孙致远两名同志都到编辑部实习过,孙致远还被报社留下当记者了。
1970年,我被调到烟台服装工业公司政工科,专门从事宣传工作,写稿的数量多了,与编辑们的来往也频繁了,有时编辑们直接打电活向我约稿。我在工贸编辑室王洪鹤、房新民、赵修基等编辑的引领下,写出了一些调查报告和情况内参。1979年8月14日,我写的《高速发展生产的可靠途经——烟台服装行业实行专业公司企业化调查》在《烟台日报》上发表,此文后被市政府《情况内参》转发,各县领导来我公司学习经验,为推动企业专业化生产起到了推动作用。
多年来,烟台日报社为各行各业培养了众多优秀通讯员,其中有的成为地市级领导干部,有的成为专业新闻工作者,有的成为企业干部,我也从车间工人走向企业领导岗位,历任过办公室主任、副书记、工会主席等职,最后在烟台市百货公司工会主席岗位上退休。
2003年,我内退后从事导游工作,虽然年龄大了,记忆力差了,但由于有点写作基础和基层工作的阅历,在编写导游词、组织团队、处理问题等方面很快适应了这个新岗位。因工作关系,我认识了《烟台日报》副刊编辑孙为刚主任,在他的鼓励下,我写出了《导游员要注意语言效果》《关公磨刀与吃面条》等文章,发表在《烟台日报》上。他将自己的《烟台小吃》《烟台民俗》等文章送给我,这些知识都是导游讲解的最好范本,对我的导游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017年,烟台日报社开展“新闻事业从娃娃抓起”活动,组织小记者游览了解烟台的名胜古迹,学习如何采访和写稿,报社邀请我给小记者们讲解烟台山、奇山所城等景区的历史知识。我带上当年报社发给我的《通讯员证》和历年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自豪地对小记者们说:“我是当年的小记者,你们是当今的小记者,我们今天一起当记者。”在活动中,我从报社的孙朝军、张怡两位年轻记者身上学会了怎样与孩子交流、互动和从不同角度鼓励表扬孩子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研学活动中,我的导游水平得到提高。
2018年以来,《烟台晚报》刊发了我写的《做导游让我焕发了青春》一文,《烟台日报》对我的导游活动也给予报道,编发了我的导游图片,孙朝军、郭超、赖浩阳等记者不辞辛苦地采访我,跟踪报道我的导游事迹,使不少外地游客知道烟台有我这么一名银发导游,慕名邀请我为他们讲解。
我与编辑们的缘分真是难解难分。后来我在社区“老人堆”里结识了原记者部门洪智主任,过去只在报纸上看过他的文章,现在每天下午都能与他聚在一起聊天。他思路清晰,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平易近人,对各种疑难问题,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解答,使我受益匪浅。
56年来,在烟台日报社几代编辑的引领下,我的人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工人成为干部,退休后还能发挥余热做导游,全凭几代编辑的帮助。他们不仅教我如何写稿,还教我如何做人,如何传递爱心,使我在人生路上不断成长,永葆童心,我衷心地向他们表示感谢。祝《烟台日报》越办越好!
(作者系原烟台市百货公司工会主席)
新闻推荐
烟台市近3年对462个标准化项目资助2305万元 “标准化+”,以创新赢得世界话语权
□本报记者杨秀萍本报通讯员孙洪安谢蕾近日,在国际标准化舞台上又传来了“烟台声音”,玲珑轮胎、道恩高分子材料、...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