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前,长江边的古镇李庄曾经迎来傅斯年、李济、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董作宾等数十位在中国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师。从1940年至1946年,他们在李庄焚膏继晷,薪传火播,在人文学科领域取得了世界性的荣誉,承续发展了中国文化的命脉。
光阴荏苒70年,那时的先生们,背影已远,但思想不朽、精神不灭。昨(24)日上午,历史纪实文学大家岳南带着他的新作《那时的先生——1940—1946中国文化的根在李庄》(以下简称《那时的先生》)来到李庄,举行新书发布会。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作家、诗人在李庄游客中心,为岳南新书“站台”,更通过岳南的新书,表达对“那时的先生”们深深的敬意。
其书: 全景再现在李庄的学者大师
1940年至1946年,因战事趋紧,大批文化教育机构辗转来到被傅斯年称为“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李庄。在这里,众多一流学者面对贫病、匪患甚至死亡威胁,守望相助、穷且弥坚,焚膏继晷,薪传火播,留下了无数动人故事。
《那时的先生》以纪实的手法,深沉的情感,酣畅的笔墨,全景再现了在李庄的学者们艰苦卓绝的生活与学术历程。霸气的学人领袖傅斯年,耿介的考古学大师李济,苦心孤诣的建筑学泰斗梁思成,坚忍的诗人林徽因,孤傲的才女游寿,执着学术的董作宾、梁思永……这些先生们,个个性格鲜明,其精神风骨,跃然纸上,虽经70年光阴而历久弥新。
在描述大师事迹与风格的同时,《那时的先生》更兼述李庄镇传奇历史、风土人情和当地官僚、士绅在抗战前后不同的人生命运,细数那些被遮蔽的秘辛往事,读来令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也嗟叹不已。
震撼: 13年前初识古镇李庄
新书发布会上,《光明日报》副刊主编、作家王国平表示,现在许多写作者是穿着拖鞋、坐在书房写作,而岳南先生则是在行走中写作,他的纪实文学不是去论证,而是去发现、去开拓。
岳南原名岳玉明,山东诸城人,曾著有《风雪定陵》《复活的军团》等考古纪实文学作品十二部,有英、日、韩、法、德文版出版,海外发行达百万余册。
“发现”李庄,在岳南,是命运的必然。2003年春天非典前夕,作为考古纪实文学作家,岳南到四川省考古研究所采访三星堆文物发掘,从老一辈考古学家嘴里,他不时听闻“李庄”这个名字。有人告诉岳南,当年的先生是如何在李庄一隅之地,创造了学术史上一段精彩传奇,写下了中国知识分子可歌可泣的一页,而他们的徒子徒孙,正是新中国考古、文博、建筑等各界的专家与学术创造的主力。
结束成都的采访,岳南只身来到李庄。这时他发现,李庄不是想象中的村庄,而是川南一座古老重镇。在“李庄通”左照环先生的带领下,岳南参观了营造学社旧址及梁思成、林徽因一家居住的地方;看了中央研究院的各位先生如傅斯年、李济、董作宾、吴定良、陶孟和、夏鼐,以及中博筹备处的曾昭燏、李霖灿等学者工作、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走访了同济大学师生居住的庙宇楼舍和他们跳高跑步的操场……
在追寻先生遗迹、瞻仰遗存的过程中,岳南听了当地乡亲讲述先生们在李庄的工作情况与逸闻趣事,“一时间,先生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一桩桩往事像槌子一样敲击着我的心房。”在受到大震撼、大感动的同时,岳南决定写一部书,作为对这些先生的追思与纪念。
采写: 在养猪场招待所工作的作家
完成手头的工作后,岳南重返李庄。他住在李庄镇外、靠近上坝月亮田的一个由养猪场改造的招待所里。在饲养员的房间里,弄上一床、一被、一枕头,岳南开始了对先生们的过往与流传的故事进行采访与探寻。
又过了一年,《南渡北归》先声之作――《李庄往事:抗战时期中国文化中心纪实》问世。
此后,岳南意犹未尽,三下江南与西南,搜集阅读近千万字的珍贵资料,在《李庄往事》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的内容,终于于2011年在大陆和台湾分别出版了《南渡北归》三部曲。这部长达160万字的作品,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变迁,并在海内外引起轰动,《亚洲周刊》评其为2011年全球华文十大好书之冠。
岳南说,“当我进入李庄并对抗战时期流亡的先生们居住地考察过之后,心中波澜涌动不息……”他自问,那些大师真正让我产生心灵震撼的是什么呢?——“是他们向世界展现的不屈的精神风骨,那就是只要活着,哪怕只有一口气,仍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努力地干下去,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相反却是血脉贲张,灵性飞扬,散发出一种坚硬如石的特质。”
是他们,让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到李庄考察后发出的感叹:只有中国的学者能在如此艰苦的抗战环境中忍辱负重,愈挫愈勇,取得如此伟大的学术成就,这个成就与精神是中国知识界的光荣,也是人类历史的光荣。
被“先生们”感动的岳南,在首次探访李庄13年后,将《李庄往事》增订后改名《那时的先生》,并于今年7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贡献: 从李庄过客到荣誉居民
《那时的先生》出版,距离岳南首次走进李庄已过13个年头。岳南表示,《李庄往事》与《南渡北归》出版后,得到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党委与政府的肯定与鼓励,他先后被当地政府授予“李庄镇荣誉居民”、“中国李庄文化研究院顾问”,并被当地学校、画院授予“李庄中学校顾问”、“中国李庄书画院总顾问”等荣誉称号。
他称,“此为当地政府和人民对我的厚爱,也是我人生中最看中的荣誉称号之一部分,在珍惜这份荣誉的同时,我将继续为李庄抗战文化的发掘与传播竭尽绵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新书发布会上,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编剧、制片主任杨珺也告诉大家,电影频道已从《南渡北归》一书中,选出十五位大师分别为主角进行创作、拍摄,每位大师一部。现已选出蔡元培、王国维、梅贻琦、陈寅恪、傅斯年、刘文典、闻一多、叶企孙、华罗庚、金岳霖、梁思成、李济、董作宾、穆旦、夏鼐等人物,拍摄完毕后,还将带着作品再回李庄,向李庄人民汇报。
晚报记者 张新
新闻推荐
作者简介谢臣仁,生于1972年。媒体从业者,四川省作协会员。著有散文诗集《小丑的温柔》。散文诗观生命就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河,虽是短暂,却传递出炽热。诗歌于我,正如此,有所期待、平静地付出,洋溢着生命的...
宜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