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嘉贵,宜宾市集邮协会副会长,在宜宾集邮界算得上行家。这位将集邮进行了50余年的民间集邮爱好者,对一枚枚邮票倾注了很深的感情。他对各色邮票进行分析、研究,细细品味方寸间所铭记的文化印记和历史底蕴,感受到了莫大的快乐。
■ 入门,源于喜爱
今年65岁的罗嘉贵爱上集邮,还得从50年前说起。
那是上个世纪60年代,家里收到外地亲戚寄来的一封信。那时的罗嘉贵还不知什么叫“信”,更不懂邮票为何物。他只觉得贴在信封上四四方方的有图案的纸片很好看,便一把撕下藏进了自己的抽屉里。随后,他被信封上贴着的盖销邮票吸引,慢慢地,这件事竟然成为他最大的爱好。随着五花八门的邮票越来越多,罗嘉贵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间喜欢上了集邮。
10多岁的罗嘉贵没有经济来源,只能到处托亲戚朋友将用过的邮票剪给他。“那时候没有电视、网络,邮票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那时邮票珍贵,如果有信寄出去,我会在信封后面写上‘请将邮票寄回’的字样,别提有多珍惜了。”想起当年的事情,罗嘉贵笑着说,有了一定的存量票以后,他开始不满足别人的“施舍”,从而主动找“票”、换“票”。
随着年龄的增加,社会活动接触增多,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罗嘉贵集邮也从亲戚、朋友处零星收集,到用零花钱少量购买,发展为批量购买,集邮册也经历了最初的在白纸上割道口子存放,到购买普通集邮本排列装册,到如今的购买精致美观的年册,所集的邮票也涵盖了历史、文化、经济、体育等方方面面。
以邮会友,是集邮的一大收获。因为共同的爱好,罗嘉贵认识了很多邮友,他们当中有很多人都帮助过他,有的人甚至还无偿赠予他一些邮票,对此,他一直心怀感激。
■ 探寻,是一种快乐
平时只要有空,罗嘉贵最爱做的事便是分析、研究邮票。对一个集邮爱好者来说,集邮的乐趣不在收集邮票的多少,而是对邮票进行分析、研究,探寻这一枚枚小小的邮票背后的故事。在搞清它的来龙去脉后,罗嘉贵心里充满了一种获得感和成就感。这些年,他为此还买过许多集邮的报纸、杂志,从上面学习别人研究邮票的方法。
在罗嘉贵的书桌上,除摆满了各式邮品外,还有很多书籍,《欧洲绘画史》、《印象派画》、《西方美术史话》……这些都是他的心头爱。
“我的文化水平不高。集邮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因为它不只是‘通行证’,还是特殊的艺术品。”为了更好地领悟邮票的精髓,罗嘉贵攒下零花钱,买了不少相关书籍,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书法、美术等知识。
“我喜欢收集西方邮票。”罗嘉贵打开一本集邮册,指着上面一张张精美的邮票说,他根据西方印象派画家、西方抽象派画家、西方雕塑……分门别类的放好。说起收集西方邮票,罗嘉贵拿出一张印制精美的小型张给记者看:昏黄的背景上,一位年轻貌美的母亲抱着一个可爱的小婴儿,母亲目光温柔、笑容慈祥,女儿头发卷曲憨态可掬。罗嘉贵告诉记者,这张邮票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
“这张《勒·布伦夫人和她的女儿》是1975年发行的。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偶然在《集邮》杂志上看到它,顿时就被吸引,想要收藏。”当即,罗嘉贵联系全国各地的邮友,希望能够帮自己找到。“皇天不负有心,终于在几年后,一位上海的邮友在比利时看到这枚邮票,帮我买了下来。你简直不晓得我当时有多兴奋。”说起这件事情,罗嘉贵非常激动,“那个时候我一个月工资就一百来块,而这枚邮票却花了两百元。我还是觉得值!”
如今,罗嘉贵正在编排长征主题邮票,准备参加“弘扬长征魂共铸中国梦———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集邮展。
这些年,罗嘉贵对集邮协会的事从没放松过,多次组织会员开展邮展活动。在他看来,集邮不仅是个人的爱好,更是一种文化活动,乐在其中。
晚报记者 叶晓姝
新闻推荐
快递员在派送快递包裹时经常遇到用户不在家,这种情况咋办?日前,一种名为易邮柜的智能快递箱出现在宜宾多个物业小区。用户凭验证密码随时可以自助领取包裹。智能快递箱的悄然出现,不仅方便了用户,也提...
宜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宾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