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儿,有人她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每次听到阎维文深情演唱《母亲》这首歌时,总会潸然泪下,关于母亲的点点滴滴便萦绕在脑海,挥之不去。
母亲的一生是勤劳、善良、爱唠叨的一生。
母亲年轻时是村里的插秧能手,每逢插秧时节,母亲便和村里的姐妹们一起,从这家忙到那家,抢时机插完秧苗。她们戴着草帽,弯着腰,卷着裤腿,站在刚能淹没小腿肚的水田里,一边插一边往后退,那一起一伏而娴熟的插秧动作,与“嚓啦嚓啦”的插秧响声和手上的银镯的叮当声合成自然的节奏,好像在展示一种轻盈而绝妙的舞蹈艺术一般……
2010年,祖母被检查出患有尿毒症,全身乏力,人也一下子变得面色发黄,全身浮肿,需要隔三差五地去医院透析。母亲为了让祖母早日康复,在病床前忙前忙后悉心照顾。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但祖母在床上躺了三年多,母亲经常为祖母洗漱、梳头、捶背、剪指甲,精心伺候,从不厌烦。祖母逢人便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儿媳妇,妈芳待我比亲闺女还亲。”2013年8月,80多岁的祖母带着满足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出殡那天,母亲流着泪跪在祖母的身边说:“妈,让我再最后伺候您一次吧!”母亲为祖母理顺散乱的白发,净面,换衣,自始至终都倾注着一个儿媳妇对婆婆的孝心。那几年,为了照顾生病的祖母,母亲很少能回去看望90岁高龄的外婆,面对外婆依依不舍的眼神,母亲只能装作看不见,毅然决然地转身离开,但我看见,母亲转身的刹那,泪水在她的眼眶里打转。2016年,最疼爱母亲的外婆走了,母亲哭喊着,长跪在外婆的坟前:“妈,别人都说我是好儿媳妇,好妻子,好母亲,但我却不是个好女儿,我最对不起的人是您啊……”
祖母去世后,母亲怕80多岁的祖父在老家待着会寂寞,让父亲把祖父接到县城跟我们一起住,为了减少磕碰,母亲每一天都要把饭菜盛好端给祖父,一天三顿,一年365天,这已成了雷打不动的规矩。祖父有皮肤瘙痒病,一发痒,就用手去抓去挠,弄得床单上都是掉落的皮肤结痂,母亲总会每天都帮祖父清理床铺,拿床单到屋外晒太阳,并用木棍拍打,清理结痂,定期更换床上用品,把祖父的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如今,祖父已年近90,身体硬朗,精神矍铄,邻居说他有福气,他说:“都是儿媳妇照顾得好。”
老人们都说母亲温和孝顺,而我和妹妹却认为母亲啰嗦,总爱在我们耳边唠叨:天气转凉了,要多穿件衣服;今天太阳大,要注意防晒,还在冒汗就不要洗头洗澡;明天要考试了,今晚早点休息,不要总是盯着电视看……类似的话,基本每天都在重复,不厌其烦。而我们,总是习惯漫不经心回答“知道了”,可还是我行我素,直到结果真如母亲所担心的情况出现时,才会后悔“真该听老妈的话,要不然就不会这样了……”我们在母亲的唠叨中长大,在母亲的唠叨中学会了关心别人,同时也在母亲唠叨的影响下,对我们的子女重复着千篇一律的那几句话……
30多年来,母亲就是这样常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地操劳着这个家。很想给母亲送一束康乃馨,可母亲总说太浪费;很想请母亲吃顿大餐,可母亲却说外面没家里吃得香;很想给母亲送件礼物,可母亲总说家里什么都不缺……我想,天下母亲的心都是一样的,母亲是不需要儿女们赞美的语言,也不需要儿女们浮华的感叹,只要儿女们报个平平安安就能催开母亲的那张日夜牵挂的笑脸!无论你是咿呀学语的娃娃,还是已进入花甲之年的老人,在自己伟大的母亲眼里,儿女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叮咛、唠叨、牵挂会时刻伴随着她,直到生命的终点!
想送给母亲一句话,这句话母亲一定会接受:母亲,我永远爱您!
新闻推荐
新华社澳门5月9日电(记者郭鑫)澳门与内地合作拍摄的影片《迷局伏香》9日在澳门举行开机仪式。《迷局伏香》电影剧本改编自三位澳门作家太皮、李尔、寂然的小说作品《懦弱》《转运》和《断线人》,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