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
本报记者 唐群峰 本报通讯员 谢胜林
坐在自己开业不久的小店里,37岁的返乡创业农民工梁健感慨地说:“现在,我终于可以为自己打工了。”
3个多月前,梁健从务工近20年的广东回到玉林,开起这家卖门锁、车锁的店铺。他说,多年的思乡之情、年纪越来越大的父母、玉林良好的创业环境,都是促使他返回故里的主要动因。
1996年,当他离开村庄前往广东淘金时,还是个18岁的毛头小伙。在随后漫长的打工生涯里,跟无数走上这条人生道路的中国农村青年一样,他尝遍了离乡生活的种种艰辛。
另一种痛苦来自离乡背井的漂泊。那些年,在广东城市的街道上行走需要暂住证,而且经常有人上前检查。
外出三四年后,生活稍稍稳定,于是他把在家乡小学教书的女友也带到了广东,进入同一家工厂上班。不久两人结了婚,在工厂附近租来的一房小居室成了他们的家。
夫妻俩很快拥有了一个女儿。显然,眼前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令他们无法抚养孩子,于是女儿被送回老家跟爷爷奶奶生活,成了留守儿童。几年后他们又有了一个儿子,同样被送到老人身边。每年相见的机会只有四五次,每次不到一周。最初,每次夫妻俩返乡看孩子时,孩子表现出的强烈陌生感令两人悲伤不已。而正当相处几天刚刚熟络时,却不得不面临骨肉分离之痛。
多年后,直到女儿读小学三年级,夫妻俩才稍有积蓄,然后把孩子接到广东,送进附近一所私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
时间一年年过去,尽管拿到手里的工资越来越多,同时物价也越来越高。除去各种开销,一年到头仍然留不下多少积蓄。眼看着女儿就要读完小学升初中,梁健终于下定决心回家创业。
他了解到玉林市政府正积极鼓励创业,在办证、税收等方面都有帮扶措施,于是他辞去了工厂的工作,并在朋友亲戚的资助下开起了锁店。开业两个月,经营情况还不错。
梁健返乡后的最大担忧,就是小孩的教育问题。他希望当地政府能给返乡农民工子弟在城市里提供好的教育机会。而对于生意,他相信只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创业,“迟早会有收获的那一天”。
新闻推荐
本报玉林讯(记者/唐群峰通讯员/谢胜林)4月25日晚,玉林市玉州区大塘镇三和村的小广场灯火通明,一片热闹景象,许多村民聚集在这里,跳舞、打球、健身、拉家常……村民们纷纷说,新装的路灯照亮了路、照亮了...
玉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玉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