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新闻 北流新闻 容县新闻 陆川新闻 博白新闻 兴业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玉林市 > 玉林新闻 > 正文

桥圩羽绒扬帆起航正当时

来源:贵港日报 2015-02-11 04:50   https://www.yybnet.net/

⑧本版文字均由本报记者洪星桦通讯员黎雪雁梁少波梁静采写;

图片均由本报记者洪星桦张庆杰  摄

图片说明

①桥圩镇国际羽绒展馆。

②一位顾客在挑选丰源羽绒有限公司生产的羽绒服。

③金弘羽绒厂员工在缝制羽绒被套。

④工人们正在装卸从外地收购回来的鸭毛。

⑤丰源羽绒公司囤满鸭毛的仓库。

⑥贵隆羽绒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车间查看羽绒的分类情况。

⑦白色羽绒展品。

⑧丰源羽绒有限公司生产的羽绒被。

贡献篇

羽绒产业撑起桥圩经济半壁江山

羽绒产业是港南区桥圩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据统计,2014年该镇羽绒产业实现生产总值约36.8亿元,上缴税金约6000万元,占全镇财政收入1.1亿元的54.5%。

羽绒税收占财税半壁江山。据该镇党委书记覃露介绍,经过多年的发展,桥圩羽绒产业不断壮大,羽绒产销量约占全国的28%,占世界的18%。与浙江萧山、广东吴川并称“全国三大羽绒基地”,港南区2007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羽绒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羽绒之乡”称号,2013年底获得复评。目前,全镇共有大小羽绒公司、加工厂、个体户共90多家(户)。记者从该镇统计站了解到,2013年桥圩镇羽绒产业实现生产总值35.2亿元,上缴税金5670万元,占全镇财政收入1.05亿元的54%。2014年实现产值36.8亿元,占全镇国民生产总值的69.9%。2014年羽绒行业税收达6000万元,占全镇税收的54.5%,为财税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

出口创汇。记者近日来到贵港市金弘羽绒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该公司副总经理许福明告诉记者,公司于2009年投产,产品常年出口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一般每年出口100多万美元,多的时候达400多万美元。目前,桥圩羽绒产品有的是半成品直接出口,有的是经过加工后制成衣服、被子等销往世界各地,为贵港市出口创汇做出了贡献。

羽绒产业为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该镇镇长殷崇勇告诉记者,羽绒产业涉及生产环节的各个方面,从鸭鹅养殖、屠宰加工、羽绒收购、加工到羽绒服装、制布、纺织、印染、包装、运输等,既直接增加财税收入,又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同时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就业机会。

与羽绒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塑编、麻绳、物流等产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桥圩镇现有新兴、杨兴等6家大型编织厂,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1500人,年产塑编袋2.1亿条,产品除供应本地及国内市场外,还远销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在羽绒产业的带动下,麻绳加工业不断发展,目前全镇已有15家初具规模的麻绳加工厂,拥有中型电动编麻绳机近100台,年产麻绳1500多吨,总产值1000多万元。记者最近在该镇采访时看到,桥圩街上拉着羽绒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大小货车来来往往,十分热闹。开长途车的罗师傅说,他就是看中了桥圩货源多才买了货车,平时主要是从桥圩运羽绒产品到浙江、苏州、福建等地,再从当地拉货回到广西,一年收入不下20万元。

创业篇

陈绍平:从小业主到大老板

最近,记者来到位于市江南工业园的贵港市亨利来羽绒制品有限公司,只见厂房气势恢宏,厂区干净整洁,车间里分毛机、洗毛机、打包机样样齐全,该公司年产值过亿,公司的老板陈绍平是地地道道的桥圩镇人。

1983年,在同村前辈的带动下,当时经营小卖部生意的陈绍平向在信用社工作的叔叔借了400元,骑着单车开始了鸭毛收购生意,足迹由贵县、桂平逐渐向柳州等区内城市延伸,慢慢地从鸭毛收购散户向鸭毛收购大户转变。1992年,陈绍平用1600元购置了2台二手木板单箱分毛机,雇请4名工人,在桥圩镇江南路桥头边租地,建起了石棉瓦厂房,正式进行羽绒分毛加工。

1997年,陈绍平成立了贵港市建兴羽毛厂。随后,与南京达丰羽毛有限公司鸭毛收购合作,建兴羽毛厂开始快速发展。1998年,建兴羽毛厂由于资金问题面临倒闭困境,陈绍平却凭借在业内良好的信誉多方筹集了资金,并以房产做为抵押向银行借贷30万元,成功走出困境。陈绍平说:“做生意如同做人一样,最根本要讲诚信。”

2000年,陈绍平在桥圩镇羽绒城购置土地,将加工厂更名为贵港市建兴羽毛有限公司。2006年,陈绍平投入资金20多万元仿制水洗线设备成功,正式进入水洗羽绒加工。2008年,陈绍平投资100多万元,从浙江引进一套国内领先的不锈钢水洗生产线设备,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2007年,港南区在市江南工业园建立羽绒城,陈绍平在工业园羽绒城购置土地100亩,并与浙江亨利来羽绒有限公司合作,建立贵港市亨利来羽绒制品有限公司。亨利来公司2008年投产至今,每年产值均在1亿元以上。2012年,陈绍平收购贵港市亨利来羽绒制品有限公司全部股权。在陈绍平的带领下,如今,建兴羽毛有限公司与亨利来羽绒制品有限公司已成为了贵港市知名羽绒企业,为桥圩镇羽绒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余金权:从打工仔到董事长

“1986年,我19岁便在羽绒厂打工,从搬鸭毛、洗鸭毛做起,与鸭毛打交道已28年。”贵港市丰源羽绒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余金权是港南区桥圩镇新庆村白楼屯人,说起自己当年的创业故事,仍然深有感触。

余金权在羽绒厂工作了几年后,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1991年,他拿出几年的积蓄,又借了一些资金购买了一台木质分毛机,自己收购鸭毛进行加工。白天,他帮人打工;下班了,他就骑着租来的28寸自行车走街串巷收购鸭毛再加工。“当时很辛苦,收了鸭毛,天已经很黑了,回到家匆匆扒两口饭,又开始干活。”余金权说。昼夜忙碌让余金权有点吃不消,最后,他毅然辞职,开始了创业之路。

余金权为人踏实肯干,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信誉,销路逐渐打开,生意走上正轨,2000年,余金权向银行贷款建立了金丰羽绒厂。到2003年,已拥有5台单箱分毛机,年产毛片1000多吨。2005年是金丰羽绒厂的高速发展阶段,订单源源不断,但生产能力不足。余金权于是再次向银行贷款,新购置了五箱分毛机和水洗线设备各两台,工人也由原来的几个人发展到60多人,实现了企业生产能力的大提升,月加工鸭毛能力达300-500吨,产品除了销往国内市场外,还远销欧洲、日本、美国等。

2013年,余金权把金丰羽绒厂改名为丰源羽绒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已成为桥圩镇知名企业之一,在羽绒业的地位举足轻重。该公司被评为“广西水产畜牧行业龙头企业”,余金权获得“港南区十佳青年民营企业主”的荣誉称号。

展望篇

如何将羽绒产业做大做强

“土地问题成了现在扩大生产最大的‘拦路虎\’。”丰源羽绒公司总经理余金权说。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羽绒老板想要扩大生产规模,无奈没有用地指标,用地、融资已成为发展的头等难题。

余金权说:“现在公司占地面积15亩,想要再增加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还需要50亩土地,目前却没有用地指标。”贵隆羽绒公司老板李志强说:“我在越南办的两个厂占地面积是19亩。如果全部迁回桥圩,加上扩大规模,预计需要用地30亩。但目前没有新的工业用地,只能维持现状,想要扩大生产暂无可能。”

记者了解到,随着桥圩羽绒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客户需求不断增加,许多羽绒老板想要扩大生产规模却没能解决用地问题,急需政府支持破解。

目前,在市江南工业园已经建起了羽绒城,但进驻的羽绒企业仅9家。其他羽绒企业为何不进驻呢?有老板认为,主要是工业园区用地贵,一亩地20多万元,成本高。用地100亩意味着仅土地的投入就要2000万元以上,再加上新建厂房、新购设备等投入,扩大生产成本更大。

谈到这个难题,该镇党委书记覃露表示,目前,该镇正在筹建桥圩工业集中区,将作为江南工业园的一个分园区进行管理,目的就是要解决羽绒产业用地难的问题。该工业集中区计划用地面积3000亩,一期800亩,已做好前期规划,正在进行测量,只等用地指标下达,即可开工建设。

融资难也是困扰羽绒老板的一个难题。余金权说:“现在的原毛一吨价格在4万元左右,一个月进货10来吨就要几十万元,加上工人工资、税收、水电等费用,每个月流动资金上百万元。现在银行紧缩钱根,想要贷款也不容易。”采访中,李志强等也提到了这个困难。

该镇商会的业内人士认为,羽绒老板应抱团作战,互相支持、帮助,共同面对困难,才能走出困境,做大做强。

历史篇

桥圩镇羽绒产业发展历程

水毛阶段

1981年初,在兴华村徐益生、黄垂彪、李务高等人的带领下,桥圩镇形成了400多人的穿街走巷单车鸭毛收购队伍,足迹遍及旧玉林地区。一麻袋、两麻袋、三麻袋……汇集到桥圩镇火车站,运往当时全国最大的两个羽绒厂——桂林、南宁国营羽绒厂,桥圩鸭毛因物美价廉深受欢迎。

1985至1986年,在鸭毛收购队伍中逐渐形成以何国有、莫子豪、良友等十几人为骨干的桥圩镇鸭毛收购个体户,在摩托车运载下,水毛收购开始向柳州、桂林、梧州等城市延伸,桥圩鸭毛也开始通过火车销往广东一带。桥圩(中国)水毛集散地地位初步形成。

分毛阶段

1987年年底,桥圩镇鸭毛进入广东湛江市场,松马村莫庭泽从广东湛江学习回来,仿制发明了板制分毛单箱机,俗称木头机,标志着桥圩羽绒进入分毛时代。随着桥圩特色的板制分毛单箱机的推广运用,在兴华村形成了以莫春开、莫春河、莫春康、莫春庄为代表的一批专门打绒的家庭小作坊。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家庭小作坊由东津路口发展到南兴路口、三塘一带。

1992年起,桥圩羽绒业进行首次技改,板制分毛单箱机改进为铁板分毛单箱机。随着订单增多和技改后产能的提高,桥圩镇羽绒逐渐告别家庭小作坊,进入铁皮厂房的羽绒小厂时代。拥有铁板分毛单箱机的小规模羽绒厂也由1992年的几家发展到1993年的30多家。

1994年桥圩镇政府在过境324国道桥圩村杨屋屯段开发300亩的桥圩镇羽绒城,在聚集效应的带动下,拥有铁板分毛单箱机的小规模羽绒厂发展到60多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张少雄的利丰羽绒厂。1995年,以利丰羽绒有限公司、昌发羽绒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较大规模的羽绒公司开始陆续建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羽绒城羽绒企业达到90多家,羽绒通过大货车远销浙江、上海、江苏三个省份。

水洗阶段

2000年,桥圩镇羽绒行业开始第二次技术改进,利丰羽绒有限公司率先引进水洗生产设备,标志着桥圩羽绒业进入水洗时代。2001年,昌发羽绒有限公司等企业陆续引入水洗设备,到2005年,共有6家企业引入水洗生产设备,6家水洗羽绒产业年产羽绒均在1万吨以上,远销浙江、湖北等七个省份。厂房也由铁皮厂房变为钢筋水泥厂房。以柳桥集团为代表的外地羽绒企业开始陆续进驻桥圩羽绒城。

制品阶段

2006年,港南区政府决定在市江南工业园区打造2000亩的羽绒城,桥圩镇羽绒企业陆续到江南工业园区羽绒城建厂,并进行羽绒制品生产,其中制品年产亿元以上产值的大型企业有四家。2007年港南区被中国羽绒协会授予“中国羽绒之乡”称号。

2008年,金弘羽绒有限公司率先迈出桥圩羽绒制品的出口脚步,羽绒制品通过船运往国外。2012年,在江南工业园区羽绒城年产值达亿元以上的桥圩羽绒企业达到十多家,代表企业有华强羽绒有限公司、运通羽绒有限公司、亨利来羽绒有限公司等。

新闻推荐

融入中心城区建设 实现“提档进位”——访港南区委书记罗尚民

...

玉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玉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我的暑假,我作主2015-07-21 04:40
猜你喜欢:
凤凰山下拥军情2015-08-16 04:38
评论:(桥圩羽绒扬帆起航正当时)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