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绪龙先生十多年前退休,然而他人退笔难休。或感触至深,夜酝腹稿;或受委托,选择而文。如此,无意中常有不同体裁、独出机杼的好作品问世。继2005年出版了诗歌选集《我们曾经年轻》和戏剧文学选集《潇洒的裙子》之后,近日又一部诗歌选集《回望》出版问世。该集选编了从2005年以来在报刊上发表的新作。让我们从入选其中的与之同题的一首小诗走进这部诗歌选集吧。
回望
夕阳吻着大海的脸
大海裸露着胸膛扬波助澜
在海滩
我们迷失了时间
所有的瞬间都是永远
所有的永远都是瞬间
直到月出东山
我们才携手而还
回望。海水漫过海滩
所有的山盟海誓
瞬间融进永远的浩瀚
初看是一首爱情诗,细品却感含蓄隽永、颇具哲理韵味,题目也极富动感。处于佳境之中,往往会陷于迷幻,连时间快慢长短也难以分辨;只有拉开距离,转身回望,才会看清事物的全貌和真相。诗集以该诗题《回望》命名是意味深长的,远远超出了爱情范畴。
那么,诗人在回望什么呢?细读诗稿中全部诗作,颇得一二。
首先,他回望中国传统节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特别是民族草根文化的集中载体,它所承载的民俗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诗人词客,为一个个节日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大大提升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在中国经济日趋融入全球化、多元文化交融竞争的今天,如何坚守和弘扬包括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在内的民族文化,是刻不容缓的课题。作为一位具有政治敏感和文化使命感的诗人,朱绪龙先生对传统节日情有独钟。他不但转头回望“春节”等十个有代表性的节日和节气,一连推出三十余首意趣盎然、充满地方色彩和闪烁真知灼见的诗篇,而且以“节日备忘”为题列入首辑。“备忘”本身就含有防止忘却、难以割舍之情,暗含着一种危机感。要“备忘”,必然会在回望中审视:是的,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活动的内容不外是游艺、吃喝、穿戴、交往和各种仪式,但这些内容,“寄托着祖祖辈辈神圣的祈愿”,“喝的是传说和历史,消化的是虔诚与诉求”,身上的配饰、门上的贴挂、环境的装饰等,表达了我们民族驱邪消灾、祈求平安、追求祥和幸福的美好愿望,所涉及的诸如介子推、屈原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神,往往能折射出我们民族的根和民族魂。但今天,在多样游艺、网络交往、高新科技、多样消费、洋食品、洋节日的冲击下,传统节日活动的许多内容和形式,正在受到严重考验,有的已经淡出或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有的已经发生蜕变,甚至被遗忘。每一个有使命感的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对此决不能听之任之,坐视不管,不能不起而守护。要守护就要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这些民俗的内容和仪式,唤起中老年人的回忆和青少年一代的兴趣。故而诗人便以“我”作为践行者和见证者的身份,绘声绘形地再现这些活动的情景,并以当代人的理念和视角,通过对现实的观照,对每个节日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辨析,画龙点睛地作出历史的、文化的价值评判。因而,在这辑以传统节日为题材的三十余首诗歌中,既有如临其境的描述,又有冷静的辨析;既充满童年的情趣,又弥漫着成年后的缅怀;既有婉言的扬弃,又有幽默的建议,当然,还有理直气壮的呼吁:“行动起来,夺回国粹失去的地盘!”
接着,他回望自己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四季生态”、“守望距离”、“旧体新吟”三辑所歌咏的对象,是诗人近几年来留下的一个个脚印,也反映出诗人的心路经历。通过抒情主体的内心感受和人生感悟,折射现实生活的真相,这是诗歌的功能特点。这些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大踏步前进,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之后,中国加快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诗人在回望中审视,“站在一个新季节的入口,满眼都是春的馈赠”,“失去的回来了,未曾有的也有了”,但也审视到发展中的矛盾,成果里的缺失。天灾人祸、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城乡差距、贫富悬殊、打工农民的恶劣处境、弱势人群的无尊严、世风的奢靡腐败、人与人之间如“对岸相看”的隔阂与虚假`等等,有时,甚至让诗人像在《临窗观海》中表示的那样,不敢触及“深处”的秘密,生怕引来一些“沉重的话题”。为此,才有了《城市之夏》中的“品尝”、《雪盼》中的奋臂疾呼、《阳光下的“雨巷”》里的牵念与呼吁、对“一串脚印”和“一串红”的崇敬、对“一只蜜蜂”的关注、对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西方推卸责任的谴责、为荼縻架上一只白头翁的不幸自责、为延河断流和“信天游”变味的痛心,直至有了对汶川地震的救助、在杜甫像前下跪、送给城市街头一位捡垃圾的老人一只空塑料瓶、为一对卖菜煎饼的贫困夫妇做一次叫卖的冲动和行动……法国哲学家、艺术家狄德罗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诗人所以在上述这类题材的作品中写下饱含激情、令人感动的诗句,就是因为心中有悲悯、体恤和关爱,具有深广的人文情怀。不怕现实中有缺失,贵在能在缺失中守候和寻找。读者不难从《童年》《愧悟——写给初恋中的少男少女》《你可曾回想》《你在海边凝望》《奥杰塔,你来了吗》《距离》《冬之恋》《雪霁》《青春家园》《山那边是夕阳》《龙门石窟即兴》《夏夜二首》以及《守候——献给母亲和妻子》等篇中,看到诗人的这种守候与寻找。像守候我们民族根、民族魂的传统节日文化一样,他守候人间美好的事物,守候淳朴透明的生活,守候超越世俗成见的纯真的亲情、爱情、友情……他在寻找什么呢?他从嘈杂喧闹、欲望燃烧的城市“突围”,躲在城市边缘的灯火阑珊处,“寻找着,仰望着,那冲出云遮楼障的,一弯既清又静的月亮”;他在眼花缭乱、变幻多端的生活海洋里回望:“在充满诱惑的人世间,我只寻靠忘情的港湾”;他在霓虹闪烁、“不知何处他乡”中寻找的“还有青春缺失的补偿”……是的,诗人在寻找清静、淳朴、和谐、没有烦恼的“精神家园”和那个“纯情年代”的心中“一片净土”。
诗如其人。朱绪龙先生的个性在其旧体诗中表现得更为鲜明。他心存社稷,关注时政:“每虑世风日有忿,常思国事夜失眠”;他实事求是,心怀良知,对历史文化领域牵强附会、弄假成真的行径深恶痛绝,绝不认同合作:“鹿指马说羞缄口,乱真假戏耻帮腔”;他刚正不阿,坦诚待人,棱角分明:“率真不退圆滑后,耿正直逼势利前”,而对像杜甫样为民请命的人心存怀念与敬畏,对花朵和小鸟般脆弱、善良的生命充满怜悯与亲情;他坚守气节,绝不忍辱而得:“忍惜情智成玉碎,岂为得失守瓦全”。读他的诗,看他的气质和言行举止,我们会感李白、杜甫、普希金、拜伦等这些他所喜爱的诗人对他的人格和他的诗歌创作的影响:热情奔放中不时流露一种忧患意识,和谐明快里常会散发出一种愤慨和忧悒。现在虽年逾七旬,但他依然高唱:“飞雪扑头心未冷,沧桑刻面气犹轩。”
祝愿朱绪龙先生在《回望》审视中的守候和寻找能如愿以偿。
新闻推荐
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幸福滕州 ——滕州市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
...
枣庄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枣庄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