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梨花风起正清明,千家万户祭故人。
慎终追远、思亲怀故,是植根于中国人心灵的伦理价值。清明时节,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既是中华民族的情愫,也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习俗。站在逝去亲人的墓前凭吊,暂时停下匆匆的脚步,追忆先祖的恩德,体会世间的温暖。伫立面对死亡,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在生死的感悟中,灵魂震颤,接受洗礼和净化,获得生死情感的宣泄和道德生命的传承。换言之,清明,是责任、是感恩,是哀思、是心静,是思接千载、神游万仞;是传承、是教育,更像一种精神。
把英烈铭记心中,既是社会和谐所需、百姓所盼,更是涵养、延续、传承传统文化的纽带、平台和桥梁!3月30日至31日,枣庄日报社组织部分采编经营人员来到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以及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接受党性教育。日前,滕州市西关小学师生来到鲁南人民抗日起义国防教育基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连日来,枣庄市各界广泛开展清明节缅怀先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为传承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理念。但社会上的一些人,清明节里忙着为自己祖辈上坟点香,却忽略了到烈士陵园追忆先烈……更有甚者打着“反思历史”“范式转换”等旗号,以主观代替客观、以臆想代替史实、以枝节代替整体,大做翻案文章。有的妄言刘胡兰年纪太小不可能参加革命,有的质疑邱少云不可能匍匐在烈火中一动不动,有的诋毁雷锋做人太虚伪……种种光怪陆离的奇谈怪论,对社会舆论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岁月流逝,曾经的灾难渐行渐远;年轮更迭,曾经的硝烟渐渐消散。但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悲痛欲绝的哀伤、洗刷不尽的血泪、永志追思的英烈和伟岸壮阔的史诗,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众志成城的民族力量的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是世世代代永不忘却的历史责任,更是一个民族对忠魂最深沉的告慰。在这个清明节里,我们要向所有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英烈和为中华民族独立富强战斗和献身的先烈致敬!
以清明之内心,凭吊逝去亲人,寄托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这一切只有在国泰民安、民生富足、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清明节,让我们无限敬畏!让我们慎终追远!
新闻推荐
本报滕州讯近日,2019第14届中国(山东)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在济南举行。滕州市工信局连续第14年组团参加展会,并获得组委会颁...
滕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滕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