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薛巍敏
6月9日,记者团一行来到张掖市临泽县,了解当地残疾人救助工作开展情况。在这里,记者感受到了服务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理念沉淀到每个临泽人的心中。
“这是残联领导亲自上门为我送的电动轮椅。”家住临泽县新华镇宣威村的祁发财略带腼腆地告诉记者,今年40岁的他在1996年因为一场意外而下肢瘫痪。这对于当时还是一个小伙子的他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他一度无比消沉。当地残疾人联合会得知情况后,主动上门与他取得联系,找他谈心交流,帮助他重新拾起对生活的信心。
如今,记者见到的祁发财已经是一个小卖部的老板,除了享受到给予的残疾人各项补助外,每年还能通过经营小卖部挣五六千元。“虽然挣不了大钱,但我也自己能靠双手养活自己。”他的言语中透露着一位残疾人尊严的自信。
临泽县残联理事长王希文告诉记者,他们除了在经济上给予残疾人帮助外,更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让没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朋友重拾生活信心,重新融入社会。
早在2008年,临泽县就开始探索新型助残实践活动,2009年底,全县各镇残联全部实现了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场地、有设施、有载体的“六有”目标,做到了残疾人工作层层有人抓、级级有人管,残疾人的困难时时有人问、事事有人帮。双泉村残协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为残疾人提供“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帮助残疾人家庭发展设施农业,不断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该县双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鼓励有残疾人的家庭加入,在2014年成立之初的8名残疾人家庭的带动下,目前已有20户残疾人加入了合作社,加快了当地残疾人群体脱贫致富的步伐。
“刚开始创业只有五六个人,基本上都是相邻城镇的残疾人朋友,每天从早忙到晚,我们要承受比正常人更大的压力,是对肉体和精神双重的考验。”临泽县润康源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程金军告诉记者。1994年,一次突如其来的事故使正值壮年的他失去了一只手臂,然而这位河西汉子并没有怨天尤人,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通过网络销售临泽小枣,他从零学起,为此也交过不少“学费”,第一笔单子就被骗了3万余元。然而,这一切并未将他击倒。在当地政府、残联的帮助下,他的公司年收入6000万元,公司经营的临泽小枣远销台湾、新加坡等地。
除了经济上的扶持,该县在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上群策群力,通过选拔残疾人专职委员的方式,促进基层残疾人事业发展。临泽县蓼泉镇双泉村残疾人专职委员柳相森就是其中之一。
提起柳相森,作为自身就是残疾人一员的他,在村里人眼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热心人”。在他看来,残疾人更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关怀,所以他一有时间就会去残疾人的家庭聊聊坐坐,积极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临泽县县长冯军在采访中向记者表示,县上在残疾人事业工作中坚持“组织沉到底、服务零距离”的原则,在省上的大力支持下,从最基本的村一级开始,全面覆盖县里每一位年轻人。同时,县里统筹各方力量,积极筹建了残疾人康复中心,专门聘请专业人士参与到康复中心的工作,在全社会形成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
新闻推荐
本报临泽讯临泽县紧紧围绕张掖丹霞大景区建设,全力实施旅游文化产业“四大行动”,加快公务服务设施配套,扎实推进七彩镇、丹霞地质博物馆、河西民俗文化村、华夏牡丹文化旅游观光园等项目建设,不断完...
临泽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临泽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