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新闻 桓台新闻 高青新闻 沂源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淄博市 > 高青新闻 > 正文

新春看民俗(下)

来源:淄博日报 2016-02-26 18:11   https://www.yybnet.net/

石马镇传统绝技打铁花张家坡镇刘家峪村跑马灯演出现场打铁花,千年绝技放异彩

2月21日,正月十四,五阳湖畔车水马龙,热情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博山石马镇,观看古老的民间绝技——打铁花。

打铁花起源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打铁花时铁水温度达到1600℃~1700℃,铁花飞溅,绚丽无比,表演者要有丰富的经验,纯熟的技法,否则十分危险。最早的打铁花活动,充满行业的特征和道教的色彩。

打铁花在博山、淄川一带兴盛与流传,源于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兴盛的冶炼行业。相传,打铁花是淄博铸造行业“闹元宵”或“祭炉神”的一项传统活动。工匠们别出心裁,将铁水对空击打,铁花四溅。火自古就是希望、力量、光明的象征,所以打铁花不仅是一项传统民间娱乐活动,也是人民“社火祈福”的一种方式,凝聚着祖先们追求幸福,祈求美好的愿望。铁水也被道教意味炽烈纯钢之火,至阳之物,所到之处噼啪雳响,见之巫邪尽散,所以旧时在这些冶铁较发达的民间有“打铁花五谷丰登,迎彩头天降祥瑞”的说法。

这天晚上,五阳湖畔站满了观看打铁花盛况的人们,不管大人孩子都兴高采烈。“我们小时候过年,盼着能吃上点肉,穿一回新衣服,点个炮仗,人人都为过大年兴奋。现在年味淡了,孩子们都对过年没什么感觉,今天带他来看打铁花,开开眼界,知道什么叫过大年,什么叫闹元宵。”爷爷说着便把孙子扛到肩上,兴致勃勃的祖孙俩专心地看向人群中央的冲天炉——打铁花就要开始了!

在人群的中间,炉匠们早已在空地中央搭了一座牌坊式的松门,上面扎满柏枝,在松门上先泼上水,让其先结一层薄冰,另外,还专门打造了一面泼花墙。开炉前,铁花表演队将70多只和平鸽放飞,鸽群展翅飞向夜空,寓意和平、友谊和五谷丰登。炉匠们用专门的冲天炉点火化铁,在众人的期盼中,锅内铁水渐渐迸出金花。这时,炉匠们将熔好的铁水注入事先准备好的坩埚,打铁花的师傅用木棒小心地舀起铁水。现场鸦雀无声,众人全都屏住呼吸,专注地看着师傅的每一个动作,当师傅用未盛铁水的下棒猛击盛有铁水的上棒,红红火火的铁水便猛冲向松门和泼花墙,“砰”的一声,伴着人群激动的尖叫声,铁汁溅起十几米高的金色火花,如同焰火一般照亮了天空,恢弘壮观、气势磅礴,瞬间梦幻般的美丽震慑了在场所有的人。

从人们震耳的欢呼声中,记者发现,打铁花这项传统绝技的魅力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消减,当年十里八乡赶来观赏打铁花的盛况如今仍在继续。只是现在,打铁花已不仅是节日的符号,也满载着人们对传统艺术的怀念,对古老技艺的崇敬,以及对传统年味的怀恋。我们期待更多的传统艺术得以传承保留、发扬光大,得到年轻人的喜爱,使之得以创新发展,在岁月的长河里生命长青。

(楚春霞苏兵韩文彬)

周村芯子,舞动的旱码头

穿起华美的戏服,盘起精致的发型,画上娇美的妆容……年方7岁的小姑娘瞬间宛若仙子下凡。2月21日下午,在周村区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民间艺术展演现场,《人面桃花》、《白蛇传》、《牡丹仙子》等十余台“周村芯子”引得观众连声叫好。

“芯子”表演是周村独特的民间扮玩习俗,早在2008年就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逢元宵节庆期间,“周村芯子”便精彩亮相,鱼贯缓行,险中求趣,极受百姓欢迎。

“周村芯子”起源于明清时期,老艺人受高跷和蜡烛灯台的启发,仿灯芯上晃动的幻影,将铁棍牢牢插定在类似灯台式的底座上,演出前,将精心挑选出来的孩童从足到腰和支撑他(她)的铁棍紧紧捆扎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孩童们则装扮成各色人物,或坐或站或高悬芯子之上,身上宽大的彩服巧妙地将支柱遮掩起来,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看不出有任何立脚之处,远远望去,就像在蜡烛灯芯上舞动,颇有险中求趣的乐趣,引得观众连声喝彩。

据了解,“芯子”表演根据演员多少有单人芯子,双人芯子、三人芯子、多人芯子等,其内容丰富甚是宏伟壮观。通常一台“芯子”表演需要50人左右,十六个抬“芯子”的人,外加十六个换班,两个推幡的,四个扯幡的,一个吹哨子的,四个拿护杆的,五个锣鼓班子。“芯子”的抬轿是民间工匠进行设计制造的木质框架,以规模及剧情不同彩饰成亭台楼阁、石桥彩虹、山川、云端或花卉等,精雕细刻,造型优美。

“芯子”的亮点莫过于踩“芯子”。据介绍,能够踩“芯子”的演员可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身高要标准,在一米三左右;体重相对来说要轻;身体比例要协调,腰部正好卡在制作好的芯子上。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小演员需得能吃苦有耐性,因为一场表演下来他们要站在芯子上2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即便是饿了也只能用奶糖和鸡蛋充饥。每当芯子走起来,小演员在芯子上随着锣鼓伴奏翩翩起舞时,总是能博得观众阵阵喝彩。

一台芯子就像一座流动的舞台,精妙绝伦,迷人至极。其表演内容多以戏剧故事、民间传说为主,像《白蛇传》、《穆桂英挂帅》、《吕布戏貂蝉》等经典之作都是艺人将戏文中的场景搬上芯子舞台。而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在周村区的大力支持下,周村芯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一批像《旱码头》、《大染坊》等具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芯子涌现出来,周村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魅力更加得以充分展现。

(苏向阳胡新广王倩)

跑马灯,代代相传不停歇

在紧密的锣鼓声中,“马夫”扬鞭,带出数匹装饰艳丽的“骏马”……2月18日,沂源县张家坡镇刘家峪村热热闹闹的跑马灯表演开始了。

连日来,这支“跑马灯”表演队走街串巷表演,所到之处,不但使群众享受到了民俗文化带来的欢乐,同时也为元宵佳节增添喜庆气氛,深受当地百姓的欢迎。

“跑马灯”是当地独有的传统民俗,早在300多年前,在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中就有马灯表演项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古老风俗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为了将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技艺一代代传承下来,2012年,沂源县特意招募人员组建传承人队伍,专门学习“跑马灯”技艺,目前队伍已达40多人。

“梅花阵”、“八角阵”、“尖刀叉”、“狮子大开口”、“门楼阵”等一个个“跑马灯”的经典阵型随着音乐不断变换,时缓时急、穿插有序,颇有“行军千里”之感。整场演出中,马灯演出人员前面提着“马头”,身后挂好“马尾”,齐齐呼喊急急跑,不但外形上像极了骑着马驰骋沙场的“将士”,看他们的演出,也好像是在翻看一本历史书,里面的人物栩栩如生。

“跑马灯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我准备在工作之余也学着表演。”年轻小伙赵利元被传统民俗的魅力深深折服。

人们在新春伊始跑马灯,不仅是为了营造节日氛围,也是表达对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的期盼。据悉,除了跑马灯之外,沂源县还有京剧、秧歌、村民联欢晚会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精彩上演,以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

(王敏琴尚现军万秀军)

吕剧,黄河岸边的悦耳旋律

元宵节期间,高青县青城镇东大张剧团来到了前池村。听说剧团要来送戏,村民们高兴坏了,人们早早就赶到舞台前面,附近村子的村民们也纷纷从四面八方涌来,提前找个最合适的位置,舒舒服服地听场戏。一天的演出里,东大张剧团为村民带来了《喝面叶》、《王小赶脚》等耳熟能详的精彩剧目,专业的演员、精美的服饰、到位的唱腔,让台下大呼过瘾,更让平时爱好戏曲的老人们高兴得合不拢嘴。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群众喜爱。

作为“送戏下乡”的汇报演出,和平剧团、东大张剧团、百花艺术团等四个剧团节日期间在县城文化广场扎下台子,一年一度的全县民间戏曲展演拉开了大幕,在四天时间里,四个剧团你方唱罢我登场,给观众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的文化大餐。在场观众连连称赞:“能看到这样精彩大戏真好,文化活动做到了百姓心上,我们很满意。”

青城镇东大张村是高青县一个传统文化村。该村戏曲艺术带头人张纪仁,前几年成立了纪仁演艺公司,从一个草根剧团渐渐走上了专业化道路。去年他们还自编自演了《焦裕禄和他的儿女们》等戏曲,赢得了群众好评。谈到“送戏下乡”,张纪仁说:“我们剧团参加全县文化惠民演出好多年了,每年送戏30余场,加上各类商演,一年怎么也得演200来场,不管是大村还是小村,不管是晴天还是雨雪,我们都认真去演,每到一处,群众都非常欢迎。通过政府出资的方式将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带给农民,也给剧团演员们增加收入,多方受益,这个‘乡\’我们愿意‘下。”

高青与博兴搭界,也是吕剧艺术的重要区域,在农村这一传统戏曲广受欢迎。为传承这一民间艺术,高青县文化部门成立了文化志愿者队伍,通过“送戏下乡”活动对吕剧团进行演出补贴,短短三年时间,高青县民间剧团从濒临解散的3家剧团一跃发展至18家,不仅满足了本县百姓的需求,还走出了高青,在桓台、邹平、惠民等地打出了名气。(胡彬王立晴)

新闻推荐

高青县52项民生实事清单

...

高青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高青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新春看民俗(下))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