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村民脱贫致富,是张兴国为群众服好务的最大目标都说“第一书记”故事多,他们是走到群众身边,为群众解难题、谋福祉的党员干部。在作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的淄博市,国网山东淄博供电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党支部书记张兴国就是个有着许多故事的“电”书记。他怀着一个电网党员的担当和责任,为解决群众的困难去奔忙,把帮助群众脱贫奔康作为理想,在黄河之畔书写为群众服务的党员故事。
修起“连心”路
让百姓脱贫有奔头
高青县黑里寨镇季家村是张兴国“第一书记”生涯开始的地方。张兴国1963年生人,1982年参加工作。2013年4月,他被公司委派到季家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展帮包扶贫。
上任第一天,张兴国向村委同志了解了村里的情况:全村55户人家,收入基本靠务农,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村里没有集体产业,基础建设比较差,尤其是村内道路,因为靠近黄河、土质松,活脱脱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修路是当务之急,可做起来谈何容易。用了一个礼拜,张兴国把路况反复勘查了几遍,刚拿出初步方案,沿途的“民事协调”又成了问题。村里卫生管理滞后,不少村民在路边和巷里围栏存杂物,都不愿意撤掉。张兴国就和村委成员一户户做工作,折腾了一个月,终于把村民的思想统一到了一起。
修路的首要问题是费用,张兴国揣着详尽的方案和村民的期盼,向淄博供电公司党委详细汇报了情况。事情马上得到了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专门召开办公会议研究支持工作,修路的步子一天天快了起来。在公司全力支持下,2013年11月18日,公司同事为村里调亮最后一盏路灯。路通了,连通了季家村的致富路。洁具生产、手工编织等小作坊越来越多。
电网织“金巢”
接远走的“凤凰”回家
“不行,咱得把这‘金凤凰\’弄回来。”“老张,你说啥?啥凤凰?”
2014年冬天,张兴国和村委开会商量来年能不能上几个创收项目。当听说村民张海峰因为电压不行,在外地开工艺马扎厂好几年的情况时,他冒出了一句让大家诧异的话。
张兴国和大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当时,淄博市政府实施了“十万农户脱贫奔康工程”,淄博供电公司将优先把贫困村列入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计划。电压稳了,就能把张海峰的厂子给“接”回来,一富带众富、一个项目带起一片产业。
谋定了思路,张兴国带着村委成员一起来到了属地的高青县供电公司,将村里低电压的情况和改造需求向工作人员作了详细说明。
2015年春节刚过,施工队伍开进了村子。工作人员对村电网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原先100千伏安变压器更换为200千伏安变压器,新立电杆19基,更换导线1300多米,供电更加可靠了。完成了改造,张兴国驱车70公里赶到了张海峰的马扎厂,得知消息的时候,张海峰喜出望外:回去,和老少爷们一起大干一场!
如今,张海峰的“归巢”带动了更多村民开始了工艺和日用马扎的加工,产品已经销往全市以及滨州、临沂、枣庄等外地市,季家村的人均年收入水平已远超贫困线,张兴国的“扶贫首战”告捷。
为群众服务
要看得更远、想得更多
完成了在季家村的扶贫,张兴国的“第一书记”工作并未结束。2015年5月,第二轮的扶贫工作开始。经公司党委研究,认为他在季家村工作期间认真负责、积累了很多经验,决定由他继续担任第二轮的“第一书记”,展开在黑里寨镇代庙村的帮扶工作。每次来到高青县,张兴国经常说的一个词就是“我们村”。
张兴国说,为群众服务,是党员的价值体现,也是对自己的价值观的升华。这种升华是他参加2008年汶川地震援建工作时开始的。
整整一个月的援建当中,余震、落石、毒虫以及严重的水土不服,让张兴国时刻游走在生死边缘,他和同事早出晚归,每天在崎岖的山路上往返三十几公里、穿梭在5个村12个施工现场。体力、意志接受了严苛的考验。
张兴国说,那时候不可能不害怕,但是你看到党员干部和群众们在大灾面前并肩战斗的时候,你会被党的伟大所震撼,你会感受到党员的身份有多骄傲。
张兴国被淄博市委授予“抗震救灾优秀党员”称号;在援建村庄的庆功会上,村民们为他戴上了“荣誉村民”的“勋章”。
现在,张兴国想的最多的是怎么为帮扶的村争取更多实惠的政策、帮群众拓宽创收渠道。
在他的笔记本里,有一张“第一书记”任务清单:1、争取政府扶持政策,建立村敬老院,改善孤寡老人生活;2、组建农业合作社,赴博山、临淄、淄川学习项目,争取政府农机、种子、农药补贴……
“今年是‘十三五\’了,我们村也有很多新的规划,把规划一一变现,早日让村民脱贫致富,就是为群众服好务的最大目标。”张兴国说。
新闻推荐
...
高青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高青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