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淼通讯员贾擎擎报道
本报讯5月,小麦进入生长最关键的灌浆期,持续的干旱让各地的村民们早已沉不住气,纷纷下地灌溉。可来到高青县青城镇官道魏村,全村600余亩麦田里只有四个人在出工,还好有嗡嗡的水泵声宣告着这里的忙碌。
找到一位正在顺水管的村民,他告诉记者,之所以这么冷清,是因为群众都忙着外出打工挣钱去了,他们浇灌的也不光是自家的地,而是全村的麦田。“我们村十几年前就开始实行这种托管模式,村民把土地交给村里统一管理浇灌,整片地顺着浇,四五天就能浇完,各家各户也不用来盯着,省时省力。”
在官道魏村的影响下,青城镇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始探索土地托管模式,村两委在征得群众拥护支持的基础上,便出资添置机械,把浇地、耕种更多的环节替村民“管”了起来。青城镇农委负责人告诉记者,土地托管是介于自己种地和土地流转中间的一种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我的地,你来种;管理归你,收成归我”。托管后,地还是农民的,种什么还是农民说了算,这是土地托管与土流流转的根本不同。
官道魏村张传彬常年在淄川做外墙保温工作,每天的收入少说也有300元,时下正是建筑行业的旺季,活儿格外多。往年这个时候他都要停工专门回家浇自己的十亩地,耽搁个四五天就少收入2000块钱,两头兼顾的生活也让他感到特别累。现在好了,经常外出打工的“张传彬们”,只要把农田“托”给村委会,剩下的就不用自己操心了,年底只要按照亩数支付相应的托管费就好了,完美解决了种地还是打工的两难选择。
土地托管模式之所以方兴未艾,是因为它适应了当前农村的实际。一方面,越来越多地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农村劳动力紧张。另一方面,种粮效益逐年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但相当一部分农民还有“恋地”情节,看重土地的保障功能,觉得土地握在自己手里更踏实。土地托管一举破解了这几方面的矛盾,为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样本。土地不流转,服务全包揽,让手握土地的农户变为购买土地管理服务的“老板”,最受益的还是农户。
新闻推荐
高青:当好为民服务“店小二” □本报记者刘淼特约记者刘元阁通讯员李峰
...
高青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高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