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行到中年,越来越不喜欢那种浓墨重彩的张扬调子,反倒倾心于至真至纯的人或文字,譬如我手头这本名为《散板的行歌》的散文集。
封面是一幅清瘦的写意画,雅致的淡黄底色上,一叶扁舟游弋于茫茫水际,不知来处亦不知归处,一人执一柄红伞孑立舟中,周边是淡墨一样的树影……初视,平淡,多瞅几眼,却透出一股叫人心静的力量,翻开来,心一页页随之沉溺,时光也仿佛慢下来,静下来。随性、本真、质朴、温和,又有着怀旧的淡淡感伤——这本集子呈现的基调是如此契合我的心境。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无论距离远近,一旦离开便成了魂牵梦萦的所在。作者身居钢筋水泥构筑的繁华城市,用最赤诚的情怀在压轴一辑“故园回望无限情”中,以多篇文字抒写了她对家乡的挚爱及抹不去的乡愁,她写那条从远古挟沙而来流经故乡的独一无二的大河,写那口源自宋朝为家乡人带来无限荣光的倾斜的井,写曾经生活过的集镇、村庄和街巷里慈祥的外祖母,写老家沃土上亲亲的棉花、姐妹一般的麦子及满院的柴草香,写她物质匮乏却快乐不减的童年,写她看不到未来的苦痛纠结的青春岁月……太熟悉了,这一切,作者写的是她的来处和经历,而我却总读得恍惚,这分明是我的乡间我的过往,连她的惆怅也“心有戚戚焉”,仅仅是因为我们拥有相同的家乡坐标吗?或许,故土情结早已内化到每个离乡人的血脉中,只是于她更多了几分厚重感,她认为自己的离开是“逃离和背叛了那片土地”,如今隔着若干年的时光,是怎么也回不去了,心底的怀想和思恋却年甚一年。读读这些诚挚又怅然的文章吧,陪她一同饮下这思乡的酒。
鲍尔吉·原野说,关注草木植物需要大情怀。作者无疑是深谙此道的,如果你用心来读第四辑“一草一木总关情”,就会被她对草木的温暖悲悯情怀所感染。作者对树情有独钟且由来已久,小时候父母种在院中以备给她打箱子做嫁妆的梧桐树,十六岁那年被父亲盛怒折断的冒着苞芽的桃树苗,有月亮或星星的夜晚被诉以青春秘密的老家的树,在城市所见的那些普通或名贵、开花或未开花的树……对作者来说,树就像她“灵魂上的亲人”,直言自己是“被移植的一棵树”,甚至更愿“如果有来生的话,就做一棵树吧”,那些沉默的从不索取甚至连脚下扎根的土壤都无法选择的树啊,就如同生活中那些平凡的甚或贫寒卑微的人,无论身居何处,不管境遇如何,只要活着就会生生不息,雨打风吹反而铸就了坚韧品性。岂止是树,那些以马齿苋、半支莲为代表的花花草草莫不如是?就连作者亦称自己为“草木之人”,散发着“草本植物的味道”,却“更加贴近生命的本质”。我喜欢这种忠于内心的写作,率真自然,毫不造作,就像那些草木一样。
除了书写,作者还热爱歌唱,正如序言中所说,“歌唱与写作,是我用来对抗平庸与寂寞孤独的武器”。作为业余爱好,她唱歌,也爱戏,更善于把感受诉诸笔端。正是通过她一系列颇有分量的文字,我知晓了五音戏这种日趋繁荣的淄博本土剧种,并了解到一大批为之贡献卓越的台前幕后演职人员。她,几乎成了五音戏的代笔人,一片痴心众人可鉴。其实,作者从事较长时间的工作主业是旅游宣传,我们有幸领略到了她对地域文化不一样的解读:“淄”寄寓着这个城市悠长厚重泱泱盛大的前世,而“博”承载了它广博丰富多姿多彩的今生。不知作者自己有没有感知,她在开篇一辑“近处的风景远方的梦”中对这方热土的诠释无一例外的都是溢美,心里眼里全是它的好,如同孩子心中的母亲般多才多能,又像母亲眼中的孩子般完美无瑕,她的内心该是一片柔情的湖吧?是柔情,又不乏性情,我一直不忘《若得山花插满头》一文中描写志公坪之行的情境,一群志趣相投的友人,在烛光摇曳的风雨山巅,喝酒,唱歌,弹琴,哭泣,那是俗世里难以企及的纯粹与美好呵,“那一夜快乐如梦”,“可以用来抵消那些人生里不期而至的疼痛”,只一夜,从此铭记一辈子……
生活的城市、路过的风景、记忆的家乡、看过的故事、遇到的人……在我看来,这本书呈现的所有异彩纷呈都抵不过作者的坚守,对文字,对情怀,对流年。黄碧云说,哪里有什么才华,不过是挚爱。不过,历经时间的淘洗,多数人的“挚爱”被渐渐抛至半途,而她却在沥风沐雨中且歌且行,步履坚实,目光沉静,上扬的嘴角带着一抹惯有的刚毅。
她,即本书作者,名曰张春玲,高青唐坊人,我习惯称她为老乡姐姐。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