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淄博市第一医院骨科在全市卫生系统连创数个“率先”:率先开展断指(肢)再植、拇指再造等手术,且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率先成为淄博市首批重点学科,成立了淄博市骨科研究所,淄博市关节置换中心;率先成为山东省重点学科。
了解底细者无不感慨,一连串骄人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该院骨科有一位励精图治、医术高超的好当家人,得益于骨科有一支团结协作、医德高尚的团队。
当家人姓孙,名东升,骨科主任,教授。响当当的淄博名医。
诚于医德造福桑梓
万事皆有缘。孙东升的从医之路,缘自他的父亲。1978年,16岁的应届高考生孙东升参加高考角逐,成绩优异。父亲毫不犹豫地行使了家长一言九鼎的独断权力,他为儿子选择了唯一的志愿:从医。
5年后,孙东升本科毕业了,这个山东医学院高材生毅然回到老家,如愿以偿走上了高手云集的外科岗位。
摸爬滚打十余年后,孙东升向难度大、风险高的断肢(指)再植、游离皮瓣移植的医学区域发起挑战。那是孙东升刚担任骨科副主任不久的一天,接到一个十万火急的通知:钢厂一位青年工人的4个手指被切断,需要马上进行手术。当时,淄博市各大医院均没有断指再植成功的先例,市一院完全可以请患者转院处理即可。
医者父母心,出身医生世家的孙东升生就一颗仁心。他心里最清楚,倘若错过宝贵时间,断指再难接活,那对青年工人今后的工作生活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但这种断指再植的“显微外科”技术却要求极严,是真正的“明察秋毫”。比如,所用的针线,只有头发的三分之一线,掉在地上就找不到;针往布上一插,针尖也会碰断。
“一定要把这个年轻人的手指接活!”孙东升果断做出了决定。显微镜下,他开始了长达四个多小时、在市一院亦是淄博市医疗历史上的第一例断指再植手术。
手术获得了成功!患者的手指接活了,他又可以像往常一样自由自在地工作、生活、学习了。他和全家以及厂里的工人们对市一院充满了感激之情,纷纷称赞孙东升是顶呱呱的“骨科圣手”。
精于医术潜心钻研
孙东升常常对科室的同事们说:“既然选择了从医这个行当,那就意味着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地学习、钻研,才能医治复杂疑难病症,才能对得起医生这个称呼。”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按照医院的安排,每工作一段时间,就会让医护人员外出进修学习,以提高医护水平。从医30多年来,他先后到北京、上海、香港等地进行短期培训考察。为了学习国外的先进医学知识,他曾脱产学习外语一年半,然后得以去美国纽约大学医疗中心深造。他十分珍惜每一个难得的机会,虚心请教,不断充实自己,逐步丰富自己的阅历。
攻克难关,敢为人先,这是孙东升和他们的骨科团队的一贯作风。他从医32年,35岁担任骨科副主任,年届不惑便挑起了主任重担。强烈的事业责任心和对学科的热爱,加上独到的悟性,使他对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的诊断及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对四肢、关节、骨盆、脊柱复杂创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科研成果十分显著,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科研课题6项,全部通过市科技局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妙手仁心德才兼备
在市一院骨科,孙东升医术之精湛是有口皆碑的。然而他却十分重视集体智慧的发挥,群策群力,共同提高。
他们有一个良好的传统,无论是哪位医生接收的患者,也不论由谁主刀,术前,主任、副主任及所有的医生,全部参加讨论,集思广益,力求万无一失。术后,又针对所拍的片子,用挑剔的眼光,用科学的态度,检查手术过程中有无瑕疵,从而保证医治的更加准确、完美,真正做到对患者负责。
然而,即使如此,作为主任的他却对骨科的现状忧心忡忡。市一院骨科自成立以来,历经半个世纪,可谓兵强马壮,阵容齐整,设备先进。但接收的患者越来越多,疾病越来越复杂。如果让一个医生同时面对几十种类型的骨科疾病,纵然使出浑身解数,也很难做到精益求精、手到病除。2013年,市医院顺利通过三甲以后,他经过深思熟虑,当即向院方提出将原骨科一分为二的方案。
医院肯定并采纳了他的科学合理的建议,认为这是根据骨科现状而制定的改革之措。一名德才兼备的原副主任被他推荐到骨二科主任的位置上。医生可利用有限的精力去钻研门类相对少得多的疾病,走又专又精的路子。分科近两年来,院方高兴,科室满意,百姓交口称赞。
行医济世,仁心立德。孙东升正携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仁正的医风,大步走在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之路上。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