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闫盛霆通讯员仇慧清
如今,淄川区松龄路街道菜园社区活跃着一位圣贤之人—当代板话大师黄玉庆。他用通俗易懂的板话,真实地反映百姓的喜怒哀乐,人称“黄快板”。近日,我们来到黄玉庆老师的家中,见到年已81岁高龄的黄玉庆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正用手机编写板话。
当代的“活聊斋”
对于板话的创作历程,黄玉庆历历在目。“我小时候非常喜欢《武松传》,经常到淄川大集上听,渐渐地就迷上了快板。”当时的淄川大集非常热闹,有说书的也有玩马戏的。可是黄玉庆就喜欢人家说武松快板,每集不落听多少遍都不够,渐渐地快板的种子在他心里扎根了。
1995年,年仅18岁的黄玉庆来到蒲松龄故里蒲家庄小学,当了六年教师。由于住宿在蒲家庄,一到晚上,学生、家长都会去找小黄老师拉呱聊天,课余假日,他也经常去百姓家串门。这个讲讲聊斋故事、那个唱几段聊斋俚曲、再去蒲松龄故居参观参观……在蒲学、聊斋文化的熏陶下,他效仿蒲松龄,搜集民间故事和身边的好人好事,并用板话编写出来,每天晚上步行几十里路从蒲家庄到淄川城里投递稿子。他像痴了、疯了一样,天天写,一写就是61年。
说了半天,那何为板话呢?说白了,板话就是介于顺口溜和诗歌之间的一种文字题材,贴近百姓、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韵感十足,最少四句,多者不限。
因为写板话出了名,1962年他被借调到区文教科。当时正值修建萌山水库、太河水库,黄玉庆就带着十几个宣传干事到大坝上搞宣传。白天采访、晚上写板话、排练,第二天大家去表演,他就继续采访写板话,“我当时不停地采,不停地写,近乎于疯狂了。”他笑着说。那段时间,黄玉庆走遍了淄川山区的200多个村庄,走街串巷寻找素材。后来他调入淄川图书馆担任馆长,直到退休。但他的板话写作从未停止过。
百姓的“发言人”
无论是歌颂农村新风尚的《江冒富进城》、《相亲记》,还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种菜篇》、《养猪篇》以及《反腐败》……他的作品都是来自基层群众,反映的也都是群众身边的人和事,融入民俗俚语,透着浓浓的乡土味。
他出版的《武松新传》、《黄快板板话》两本书,成了反映社会变迁的大型百科全书,表达了百姓的心声。一问世,大家就争相传阅,出现了“一书难求”的局面。
“三十五年一挥间,智慧心血献奎三,自从接把挑大梁,呕心沥血谋发展,坚决依靠党领导,两委成员是群贤,父老乡亲撑着腰,谋划策略来攻坚。”这是黄玉庆赞颂昆仑镇奎三村党支部书记孙启锋的板话。随着大量的先模人物涌现,黄玉庆把淄川区十佳村书记、创业先锋人物等30多人的事迹材料提炼概括,编写成简洁明了、朗朗上口的板话,并装裱起来,专门送上门。
民间的“非遗者”
“退休后,我和老伴一起在家种起了小菜园,但我没有放下写板话,一有时间我就写,要是哪天不让我写我就痒。现在我正准备出版《黄快板板话》下集,已经写了700多页了。”黄玉庆笑着说。
在他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他的小菜园,虽然只有3分地,但里面韭菜、生菜、黄瓜、甘蓝非常齐全。他说,自己吃不了,就用小铁皮车推着走街串巷去卖,而这生活点滴,都是他的创作素材和灵感。而他另一个交通工具就是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可以想象,81岁的老翁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或推着一个小铁皮车走街串巷,实在让人敬佩。
现在大家都有体会,年龄一大就眼花看不清,而81岁的黄玉庆只有在12年前动过白内障手术,到现在眼睛都非常好。最让我们吃惊的是,他所有的板话都是用手机编写的。他当场娴熟地用左手演示。由于天天打字,他手机上的字母键都模糊不清了。一个年逾八旬的老翁,用起手机来,竟然比年轻人还要熟练,而且只用一只手。
可一开始用的时候,他正在编写《道德四字经》,近200行的文字,由于不会保存,一连编写了四次。现如今,他的“黄快板博客”里,嬉笑怒骂皆成板话,几乎天天更新,而且他还在网上收了几个高徒。
正是靠着这种坚持和执着,他用板话记录着身边的点点滴滴,61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创作的板话作品不下3000篇,很多作品被一些大刊物选登,其大名和创作业绩被载入《中国民间名人录》《中国名人大辞典》等。
新闻推荐
焦裕禄纪念馆+原山艰苦创业纪念馆,日接待团队上百个 博山成“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高地
□本报记者李子亭姜乾相特约记者魏其宁通讯员苏兵韩文彬“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7月1日,博山区焦裕禄纪念馆内人流如织,一个个参观学习团队依次...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