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肯堂 黄勤
多点多极支撑的关键在“多”字。其政策含义是,提升首位城市,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反映了经济转型新时期,区域格局从单中心带动到多中心拓展,经济发展从非均衡不协调到非均衡协调发展,既发挥核心增长极——首位城市的聚集带动功能,又调动各地方、各领域的积极性,形成新一轮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重塑全省经济版图。
一、科学内涵
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是在四川省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省委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四川具体省情,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点”,即支撑点,“极”,即增长极。点和极是经济活动与空间载体的有机统一。培育支撑点和增长极,就是要引导经济要素向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城市和重点区域集中集聚,形成发展极核,并对周边地区产生极化效应和辐射效应,在核心和腹地互动中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多点多极支撑的关键在“多”字。其政策含义是,提升首位城市,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反映了经济转型新时期,区域格局从单中心带动到多中心拓展,经济发展从非均衡不协调到非均衡协调发展,既发挥核心增长极——首位城市的聚集带动功能,又调动各地方、各领域的积极性,形成新一轮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重塑全省经济版图。
二、理论支撑
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在学理上反映了均衡论、系统论、增长论诸多理论和方法。从区域经济学视角,多点多极支撑科学地体现了区域经济系统运行的一般规律,特别是四川省进入经济成长新阶段条件下,经济资源的产业与空间合理配置、地域空间结构优化演进、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区际关系合作共赢等客观趋势与现实要求。资源配置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活动,在资源有限而分布不均匀的条件下,往往采取集中优势、重点布局的模式,具有条件的首位城市优先发展,形成极核,为区域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但由于空间经济运动的惯性和市场经济的自发作用,核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往往大于辐射效应,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迅速扩大,增长极核也会显现出疲惫态势,各种“城市病”滋生。“单极”发展、“一城独大”的路子已走不通。这就使非均衡协调发展、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趋向走上前台。适应新时期、新阶段的战略决策,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为四川省的“两个跨越”开辟了道路。
三、经验借鉴
多极化、一体化、均衡化是世界各国和地区一定发展阶段区域空间整合的共同趋势。上世纪90年代,“均衡的可持续的多中心发展”作为“核心—边缘”结构之外的一种新型空间发展范式,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运用。特别是在欧洲,“多中心发展”被视为空间规划和发展政策的重要目标,以 “多中心城市区域(PUR)”为代表的城市群的发展成为空间发展与规划的重要特征。
在国内,依托多功能中心支撑、构筑网络化区际关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我国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实现“先富”转向“共富”的空间战略布局和破解“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难题的必然选择。“十二五”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特殊区域扶持政策。规划了一批重点经济区、生态经济区、生态保护区以及各类试验 (示范)区和城市新区。涵盖了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地区,涉及平原、丘陵、山区、湿地、海洋各种类型、多种功能。可以认为,这是从国家层面,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进行的多点支撑、多极发展、统筹协调、携手共进的空间布局。刚刚获国务院批复的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提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在内的苏南五市将共建现代化示范区,为全国现代化建设率先探路,树立标杆。不难发现,江苏的发展不是南京“一城独大”,即使苏南地区也已从传统意义上的“苏锡常”板块,扩至目前的宁锡常苏镇的“大苏南”,形成“五点整合”、“五市共建”,宁镇扬大都市区和苏锡常都市圈 “双核驱动”、“两极互动”的现代化建设空间格局。
四、战略措施
全域谋划,顶层设计。在省域层面,全域谋划、顶层设计,首先是要加强多规衔接,加强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衔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形成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合力,其次,各市州、城市群以及重点经济区的区位、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不同,没有统一的发展模式,必须立足各地区的具体情况,科学规划,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政策,有序推进。
强化产业支撑,引导差别竞争。点和极,支撑在产业。首位城市——成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引领全省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和服务化升级,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建设“三中心”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提升成都服务业在西部地区的能级。次级突破中,在泸州、德阳、绵阳、攀枝花等有条件的市州,培育和壮大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如德阳重大装备产业集群、绵阳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资阳和眉山机车车辆产业集群、泸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以及自贡数控机床产业集群、攀枝花钒钛产业集群,形成强有力的市州经济,从而实现以点带面,由点到极;在夯实底部基础中,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要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等,加强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互动发展,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推进产业配置与空间规制的结合。
多点多极支撑中,如何实现“以点带面、由点到极”是关键。为此,必须将产业配置与空间规制结合起来,推进产业集群和城市群互动发展、产城融合发展。在新型城镇化中加强产业集群培育,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同步配套城市服务;着力产业园区建设,把产业园区作为“两群”互动、产城融合的理想节点。
深化区域经济合作。面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更加注重区域间的开放交流、互助合作,引导要素跨区域流动、企业跨区域发展和产业跨区域转移。推动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市场机制与计划手段协同整合,强化自然经济区的发展,弱化行政区的界限,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合力。(作者杜肯堂系四川大学原副校长、博导;黄勤系四川大学副教授)
新闻推荐
2011年6月,由四川华西集团承建的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正式竣工。去年3月,由该公司承建的美国驻中国北京大使馆新建办公楼项目正式奠基。这是该公司在省外市场赢得的又一次胜利。与华西集团一样,越来越...
资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资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