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陪父亲上坟

来源:芜湖日报 2019-04-17 01:36   https://www.yybnet.net/

父亲已是90高龄,眉毛比胡子还要白了,腰也弯得像一张弓似的。行动不便的父亲已极少出门,可每年的清明,他老人家却执意要回老家上一次祖坟,清明节成了父亲最看重的节日。

今年,距清明还有一个多星期,我去看父亲,他翻着日历说,没几天就清明喽!我知道父亲的言下之意,他又在想着那一年一次的回乡路了。可父亲今年已住了几次医院,越发瓤了,按身体状况,父亲是不适合再出门了,于是,我们姊妹三人竞相劝道:今年您就别回乡下了吧!父亲沉默着,现出悒郁的神情,过了半天,好似自言自语地说:去一趟是一趟啦!父亲语气低沉,透出一种苍凉,如软软的鞭子,抽在我的心上,我怕冷似的打了个颤,暗自问自己,孝顺是什么呢?不就是尽力去满足老人的心愿么?父亲虽说年轻时就离开了故乡,并将一家老小都带到了城里,可父亲又从未离开过故乡啊!故乡就像远处飘荡的风筝,他一直用心牵着,那如春蚕般的原乡情结,并没随岁月的流淌而消失,更没有因生命的衰老而枯萎,反倒像窖藏的老酒,越发醇厚而浓烈了,我们姊妹商量,就是抬也要将他老人家抬回老家去。

清明节一早,哥哥开车载着我们一家五口上了路。父亲坐在车上满面春风,微微眯缝的两眼,汪着笑意。父亲一向寡言少语,可每次回乡,他却兴奋得像个孩子,一路上,话匣子更像蓄水池拉开了闸口,怎么也止不住。

父亲说:你们爷爷奶奶苦了一辈子,小时候,他们舍不得让我种田,就用粮食作交换供我读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我都背得滚瓜烂熟,我写的作文也常受到先生表扬,先生在我的一篇作文上批语:文字简洁,清顺无疵……说到这儿父亲发出爽朗的大笑。

人老了,眼前的事忘得快,年轻时的事倒越发记得清晰,每次回乡父亲都像个不知疲倦的打捞者,将那些陈年往事一一捞起,那儿时的记忆仿佛在他的脑海里生了根,并长出了千枝百叶,从喉咙里钻出来。

老家离我们生活的城市不远,就在一江之隔的江北平原,那里曾是一片贫瘠的土地,祖祖辈辈以种植水稻和小麦为生,记忆中,老家的亲戚们都很贫穷,年少时,我一直羞于谈起老家,感觉那就是身上一块不可示人的疮疤。哥哥也总是说,左右邻居家来的都是穿皮鞋拎皮包的,我们家来的却是穿草鞋拎筲箕篮子的。小时候也特别羡慕别的小伙伴可以到上海、南京、杭州这样的大城市走亲戚,而我走亲戚永远是那个一成不变的贫困乡村。

如今老家的日子比我小时候可好过百倍了,随处可见二三层的小洋楼,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村庄却一年比一年萧条,看不到推着犁耙的农人,听不见犬吠,更没有牛哞声,小时候看到的那种农耕生活,已成为一种记忆。老家和其他地方一样,只剩下一些老人在家留守,年轻人都进了城,上学的上学,打工的打工,漂亮的房子大多空荡荡的,只过年回来住几天,老人们说,你看谁家的房子盖得越漂亮,谁家越是没人。

我在心里为父亲唏嘘,老人家心心念念想着回乡,可乡下现在还剩下什么呢?除了几间空置的老屋,就是几块蒿草丛生的墓地了,这些年,老家的亲人像树上的落叶,一个接一个地飘零,姑妈、表哥、堂哥、舅舅,还有远房的表爷、表婶,或老死、或病亡、或遭遇飞来横祸,父亲这辈只剩下他一人了,我们能去的只有堂嫂家,堂兄也已过世多年,三个子女都进了城,如今三间瓦屋只80多岁的堂嫂一人守着,堂嫂耳朵不灵,腿脚不便,坐在家里,像尊菩萨。

我们让父亲待在堂嫂家,别去坟地了,他却不听劝,执意要去,我们只得扶着他颤颤巍巍地来到坟地。祖父母的坟是独居一隅的一座孤坟,记得许多年前曾随父亲到乡下,将祖父母的老坟挖出“捡筋”,迁到村后的土坡上,用水泥砌成方方的墓穴,将祖父母的遗骨合葬一处。那时周围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如今十几年过去,墓地旁早住上了人家,只这一座坟墓孤零零地卧于乡邻的屋后,带着岁月的风蚀,微微隆起。那坟头朝着东南方,周边草木葱茏,菜花遍地,金黄的油菜花,淡紫的蚕豆花,白色的豌豆花,一畦畦,一簇簇点缀在墓地四周,像个天然的花圃。还有几株枝杈交错的香椿树立在墓前,枝丫里已发出嫩绿的香椿头,感觉祖父母的坟茔已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成了乡村的一道风景。

我们在坟前焚纸叩头,完成这一年一次的祭祀,父亲站在一旁默默地注视着,他眉头微锁,目光苍茫,站在父母的坟头,父亲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我体会不出,更不知父亲的心里到底装着多少悠远绵长的往事。

50多年前的那个微凉的秋夜,66岁的祖父患肺结核去世,父亲独自一人拖着板车,拉着祖父的遗体,坐轮船渡过长江,然后步行30多里,将祖父的遗体送回了老家。父亲的一双布鞋磨破了,双脚也打出了血泡,可回到老家的那一刻他心安了。后来,祖母又患上了食道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父亲含着泪,领着祖母踏上回乡的路,几个月后,祖母躺在家乡的土地上长眠了。

一个人无论多老,对自己的父母都是无法释怀的,那是自己的天和地。我越发明白,耄耋之年的父亲,为什么每年都吵着要回乡,不仅是看一眼那一方矮矮的坟墓,解一份思念,寄一缕乡愁,更是要回到自己最初的出发地,重温少年的旧梦,“人生思幼日”,谁不呢?

父亲11岁在邻村的一个祠堂读私塾,后来自己也当了私塾先生,16岁到城里报馆学徒,从一个印刷厂学徒工到成为一名资深的国家干部,父亲走过了漫漫长路,尽管父亲的路走得不平坦,这中间,几度风雨,几多坎坷,可不论是低谷,还是高峰,他一直视老家为自己的大后方,在家乡,父亲可是他们那辈为数不多的喝过墨水的人,又是在外面做了官的,他始终是亲人们的骄傲。

离开老家前,我看见父亲站在堂嫂家门口,若有所思地眺望着前方的另一座村庄,那是母亲出生的村庄。母亲和父亲生在两个相邻的村子,中间由一条窄窄的田埂连着,那田埂就是一条红丝带,将16岁的母亲牵到父亲家当了童养媳,他们携手走过了60多年的风雨路,他们的婚姻史,就是一部中国百姓的生活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都该记着自己的来路,父亲终是幸福的,虽已是人生的暮年,但还有根可寻,有愁可怀,故乡是父亲的童年,是老年的梦幻,更是揣在怀里流淌在血液里的精神家园,所以,我羡慕年迈的父亲,面对近处的故乡,怀有遥远的乡愁!

萧利

新闻推荐

从革命老区到雄安新区 白洋淀迎来新生

◎新华社记者高博白洋淀,曾是英雄雁翎队伏击日寇的主战场,镌刻着鲜明的红色印记。历史与未来在这里交汇。如今,这里是雄安新...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陪父亲上坟)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