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base.css" /> /style/article/info.css" />
?在英国康沃尔G7峰会上各国元首(部分)合影
?电子垃圾版“总统山”矗立在G7峰会举办地英国卡比斯贝附近
?1998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左一)首次参与峰会(资料图)
6月13日,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及加拿大组成的七国集团(G7)峰会落下帷幕。G7峰会公报显示,本次会议涉及加强防疫、环境变化、协助发展中国家基建、英国“脱欧”的遗留争端、巩固共同价值观等内容。
然而,在公报中众多有关全球发展的议题之间,涉及中国领土与主权完整的内容也赫然在列。对此,我国外交部已表达了谴责与抗议。那么,G7究竟是一个什么组织?凭什么对全球事务品头论足?
肇始
1973年初,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法国四国财长,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碰面。这次会议并不正式,举办的地点被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安排在了白宫底层的图书馆,史称“图书馆小组”。同年年中,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春季会议上,“图书馆小组”吸纳日本进入到他们的团体中。这一组织称为G5,是为G7组织的前身。
1975年,被第一次石油危机推高的油价依旧没有回落,战后运行了30年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已经难以为继,西方社会经济陷入滞涨的窘境中。由法国政府牵头,正式邀请G5与意大利的政要,前来法国参与为期3天的峰会,希望针对上述问题达成合作。这一次会谈意义重大。与会各方在促进自由贸易、多边主义,缓和对苏东集团的关系和推进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方面达成一致,对日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次峰会的成功,让参会国家之间的非正式会议开始变得正规起来,每年定期举办的规则也被确立了下来。一年后,当时GDP总量世界排名第7位的加拿大被吸纳成为新成员,G7正式出现。
当时的G7可谓如日中天,不但经济总量占所有计算GDP国家的62.3%,还是世界主要大企业的总部所在地,代表了资本主义世界中生产力最强的工业国家,每次峰会讨论的成果,总有一部分可以转化为未来几年的目标,进而逐步变成现实。
矛盾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G7会议所关注的议题不再仅仅涉及宏观经济问题,开始更加明显地介入政治问题,峰会关起门来讨论的时候,各国之间利益诉求不同,必然也会有唇枪舌剑。这一点在1985年达成广场协议签署前表现得最为明显。
1979—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影响美国能源供应,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出现。当时的美国里根政府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应对,从而推高了长期利率,导致资本流入,美元升值,这导致美国失去了出口的优势。而同为G7成员国的日本与德国经济增长依旧强劲,并借由美国汇率较高开拓美国市场,取得越来越大的优势。美国的贸易逆差在迅速扩大,1985年后,解决汇率问题,成为美国从政府到国会,再到商界的共识。
1985年5月初,G7会议在联邦德国首都波恩举行,主要讨论经贸问题,但是汇率问题依旧没有解决方案。4个月之后,作为G7最核心成员的美国、西德、日本、英国、法国财长齐聚纽约广场酒店,决定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促进美元对其他与会国家货币贬值。会议签署了著名的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签署后,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不再,再加上老龄化问题、经济泡沫破裂以及一系列操作失误,日本逐渐走入“失去的二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一去不返。
从上世纪80年代美国谋求干预汇率的过程不难看出,G7成员国之间并不是铁板一块,各国有自己的关切和诉求。
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制造业逐渐转移到了人力资源丰富、营商环境良好的发展中国家,从以人民勤劳著称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到土耳其、巴西、南非这样的地区性强国,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成为后起之秀。
冷战结束后的20年,全球化成为时代趋势。G7国家虽然是发达国家的代表,但是占据世界GDP半壁江山的夸张局面已经一去不返。为了保持这一峰会的影响力,G7也变得更包容并谋求扩展。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度与西方世界迎来蜜月期,1998年正式加入七国集团。东亚新兴国家也开始参与到非正式的首脑会谈与财长峰会中。
这一阶段,G8会议开始更多地涉及更加宏大的主题,包括环保、全球和平、反恐、促进各国之间均衡发展,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G8似乎有望通过吸纳非西方的新成员的方式,重回强国俱乐部的地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在新兴经济体日益崛起的背景下,七国占世界经济的比例早就不复当年,伴随而来的自然是影响力的滑坡和辐射力的衰减。以今天的全球视角来看,七国集团是一个旧时代的集团,这几个国家无法代表人们解决全球问题。
此外,随着全球化水平的不断加深,西方的优势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国内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分化,民粹势力风起云涌。俄罗斯因为出兵克里米亚被排除在外,G8又变回了仅有西方国家的G7。
退化
特朗普上台之后,2018年与2019年的G7峰会几乎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内部分歧则剧烈到特朗普声称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说谎,要求美国代表团不要签署公报的地步。2020年,G7会议则索性因为疫情而流产。持续了数十年的强国俱乐部,展现出问题重重、垂垂老矣的一面。同时,这也体现了2021年G7峰会的重要性。这是为后疫情、后特朗普时代奠定基调的一次峰会。
然而从结果看,G7正变得更加政治化,公报中有多处针对俄罗斯与中国的内容,经过媒体的渲染和放大,让这次峰会似乎变成了一场围堵中国的政治会议。本已日薄西山的七国集团机制,更因美国等国的拙劣表演加剧了其全球声望的坍塌。此次峰会的声明和公报完全基于小集团利益,严重缺乏全球公正和道义的基础,甚至在毫无事实依据的情况下散播虚假信息,构陷和攻击他国,成为制造国际纷争的机器。
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一国或一个国家集团号令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本次G7会议固然来势汹汹,以后几届峰会对抗中俄的气氛也大概率不会缓和。但是从事实看,G7从来都不是能够把共识高效转化为行动的组织。况且,由于无法有效吸纳新成员,G7影响力还会衰减。疫情之下,全球经济困难重重,全球治理任重道远,中国欢迎明辨是非的合作者借中国经济增长的东风缓解困境,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但靠几个国家决定世界命运的时代,确实一去不复返了。
■花絮
发达国家“派对”引来群嘲与抗议
6月11日至13日期间,七国集团于英国举行了峰会,对于这场会议,外界指责的声音此起彼伏。很多人认为这场峰会更像是发达国家共同举行的“派对”,而不像是为了解决国际问题。昂贵的安保、形同虚设的防疫规定、着急秀团结的行为……这些都扯下了七国集团的“遮羞布”。而会场外的一些细节,也揭露了G7的真面目。
电子垃圾版“总统山”
峰会期间,不少抗议者在会场附近以及伦敦等地举行了抗议活动,他们对七国集团在气候变化、应对疫情等领域只承诺不行动的行为深表不满。在峰会举办地英国卡比斯贝附近,还出现了以美国拉什莫尔山为原型打造的电子垃圾版“总统山”,这座“总统山”是由大量废弃电子产品打造的七国峰会领导人的头像。
这座由数以万计的废弃电脑、废弃手机等废弃物品搭成的巨型头像注视着峰会主会场卡比斯贝酒店,如此“庞然大物”引来了不少当地人和游客的关注,甚至有人特意为此前来。该“作品”的作者是英国艺术家乔·拉什,他和十几名同行用从废品堆里捡来的电子垃圾制作成这座“总统山”,目的是让七国集团对电子垃圾产生的影响给予足够的重视。乔·拉什表示,他们希望这座“总统山”的注视,能够刺痛七国集团的良心。赞助方称,七国集团每年产生的电子垃圾占了全球每年电子垃圾总量的30%。
此外,全球森林观察组织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仅2020年,热带地区就有1220万公顷森林遭到砍伐,其中420万公顷为原始森林。《自然》杂志研究显示,G7成员国公民每年人均毁林3.9棵。在欧洲国家中,按总量计算,对环境造成影响最严重的是德国;按人均计算,荷兰的毁林率最高,每年人均多达18棵。
秀团结招来骂声一片?
英国民众阿加莎是抗议队伍中的一员,她在法尔茅斯附近的海滩参加抗议活动,这里是峰会媒体中心,她举着抗议牌,谴责峰会过高的安保花费。她向记者表示,当地民众会更需要这笔钱。英国政府为了此次峰会出动了约6000名警员,但是康沃尔并没有足够的地方为这么多安保人员提供休息场所。为此,英国政府又在一个官方抗议点的海边安排了一艘邮轮,船上有4000个房间,作为警员的海上“宿舍”。可是在峰会开幕当天,也就是6月11日,英国媒体报道称邮轮上有人确诊新冠,一时间引发了人们的担忧。
■分析
七国集团峰会何以走向“道义失败”
七国集团峰会闭幕。对于国际社会来说,这次峰会乏善可陈,在应对气候变化、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尤其是疫苗问题上口惠而实不至。英国前首相布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本次峰会将作为一次“道义上的失败”被载入史册。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美国主导下七国集团已与国际道义渐行渐远。美国利用各种手段拉帮结派,将一些国家拉入其谋求私利的布局,企图妖魔化和对抗中国、俄罗斯等国,使美国的本国诉求国际化、双边问题联盟化、经济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安全化,搞小集团政治的手段可谓花样翻新,丑态百出,已成为威胁国际秩序、国际发展和国际安全的全球治理逆流。
其一,美国在战略上提出所谓“抗衡中国”的动议。拜登此前在《华盛顿邮报》上撰文,提出了2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在美国主导和七国集团其他成员参与下,在发展中国家部署打上所谓“民主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以抵消“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美国还试图将台湾问题纳入峰会讨论,用干涉中国内政的方式为中国发展设障。在美国政客眼中,全球治理和全球发展是有色彩、有派别的,只有抹去中国价值和中国贡献才符合美国和西方利益。
其二,部分成员国分工配合,充当美国马前卒。七国集团成员抓住各种时机,将小集团政治发挥到极致,将国际挑战与中国强行关联,配合美国抗衡中国的动议。可笑的是,破坏争端解决机制的恰恰是怂恿澳大利亚对抗中国的美国。此外,日本在钓鱼岛和南海问题上混淆是非,英国在涉港和涉疆问题上颠倒黑白,同样唯美国马首是瞻。
其三,强词夺理,发动舆论攻势。七国步调一致地企图用舆论攻势抹黑中国和俄罗斯,为两国打上政治标签——“中国强权”和“俄罗斯恶敌”,渲染所谓“中国挑战”,宣扬公平贸易环境正在遭到中国侵蚀,利用七国集团的全球影响将所谓“中国挑战”的叙事国际化。此次七国集团峰会东道国英国甚至反咬一口,英国外交大臣在媒体面前大谈中国“应顾及他国感受”。此番表态罔顾事实,何其荒谬。
其四,自定“全球规则”,实施制度化打压。美国和其他一些成员利用这一机制介入与之不相干的问题,借由峰会发声,将自己变成所谓的“利益攸关方”,使七国集团机制沦为美国借以打压中国和干涉中国内政的工具。七国集团力主将全球企业最低税率定为15%,目的在于缓解疫情下的美欧财政危机。但对于低税率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将严重侵害发展利益,这种着眼于小集团利益,强行制定全球经济治理规则的方式,本质上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其五,固守冷战思维,大搞价值观划界。将澳大利亚、印度、韩国拉入七国集团框架,企图建立所谓“全球民主联盟”,散播虚假言论,污蔑新疆存在所谓“强制劳动”问题,诋毁香港民主和人权状况,无端进行价值观划界,对他国进行价值观归类,人为扩大全球价值观差异,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
本版文字综合新华社、《北京青年报》、中广报道
新闻推荐
记者|徐诗琪电子烟龙头悦刻发起了一场对同行的打击战。悦刻母公司雾芯科技以维刻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及相关规定为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