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总局发文禁播﹃美容贷﹄广告
消费质量报舆情监测中心利用专业技术手段,通过对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单位网站和微博的观察,以及对各大社交网站、论坛的监测,依据事件新闻转载量、微博微信转发和评论数等数据,监测出一周以来关注度较高的政务热点事件。消费质量报全媒体中心记者王钰
舆情回顾
“先变美,后买单”、“0利息、0首付”“一元祛痘套餐”等充满诱导性的广告,吸引了不少囊中羞涩的年轻女性消费者。医美行业乱象丛生,“医美贷”成重灾区。
前段时间电视剧《扫黑风暴》热播,剧中美丽贷因涉嫌套路贷,被警方连窝端掉的情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类似的骗局在现实生活中也时有上演,有时候甚至更危险、更隐秘,威胁着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9月27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停止播出“美容贷”及类似广告的通知,要求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机构、平台一律停止播出“美容贷”及类似广告。
舆情背景
美容贷又称美丽贷、整容贷、医美贷,本质上属于套路贷的一种。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的美容美发类投诉为16459件,同比增长60%,其中一类集中问题就是诱导消费者办理美容网贷。
医美分期市场开启于2014年,此后的几年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16年深入到校园,成为校园贷的变种之一。2017年左右,有关部门集中整顿校园贷,医美贷平台经历了一次较大的洗牌。到2018年底,医美分期机构从高峰时期的1000多家减少到30家左右,市场逐渐开始降温。
进入2021年,有关部门对医美贷的整顿力度开始加大。
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决定于2021年6月至12月联合开展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
6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了关于规范医疗美容相关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倡议。倡议提出,金融机构不与任何不法医疗美容机构开展合作,不向任何不法医疗美容机构客户提供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
8月,上交所、深交所先后要求新挂牌的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ABS)产品中,禁止新增“医美消费金融”相关资产入池,已发行的ABS产品不受影响。从资金端对医美贷釜底抽薪,不少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陆续退出了医美贷市场。
各界声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高杰英:整治不规范美容贷,除了消费者要在经济承受范围内合理消费,也需要主管部门继续加强对小贷机构的管理。作为消费者,在金融消费的时候,应该有一些基本认知,所谓“小贷机构”的信用风险审核是非常差的。
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芦云:第一,经营者向消费者推荐美容贷的时候,并没有向消费者告知办理这些贷款后有怎样的法律风险,或者对个人的征信产生什么样的风险;第二,在一些具体的案件中,有的消费者由于经营者在一些页面操作上没有以显著方式去提醒,包括未成年人办理这些贷款的,当产生费用时,自己还处于不知情的情况;第三,它的办理过程可能涉及多个主体,最终消费者付了钱或者办了手续去支付相应的费用,一旦将来出现了问题,消费者追究相应责任或者查整个贷款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相关搜索
截至10月11日17:00,搜索关键词“禁播美容贷广告”,百度找到相关结果约8.7万个,找到相关资讯约1.42万篇;新浪微博找到相关结果约0.7万个;腾讯微信找到相关文章约380条
结果。
网友声音
@憨憨鹿:哪有天上掉馅饼的事,小心警惕点吧。
@行行行你说:制造容貌焦虑,然后就让你借钱,支持禁播!舆情分析
当下,美容贷已发展成为一些医美机构的“主产业链”,其中套路环环相扣。先用“白菜价做美容”吸引顾客进门,而后“绑架式”推销费用高昂的项目,碰上经济条件有限的消费者,再“顺理成章”地推出借贷服务。相关贷款公司有的利率明显高于市场正常水平,有的干脆就是随时准备跑路的骗子。在精心设计的圈套下,有消费者倾家荡产,亦不乏年轻人深陷其中。回溯整条产业链,广告的蛊惑作用极大。从社交网站、内容平台上的弹窗推广,到影视剧、直播间里的各种植入,消费者稍不留神就会入坑。
无孔不入的美容贷广告让消费者“美财两空”,还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某些错误价值导向。很多商家营销“颜值经济”,将“不整容”与“邋遢”“贫穷”等强行挂钩,更有甚者编造“整容嫁入豪门”“换脸改变命运”等恶俗故事。
如今,美容贷广告遭到禁播,接下来更关键的是执法必严,对顶风作案者严惩不贷。此次广电总局出手,要求停播美容贷及类似广告,让其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平台销声匿迹,无疑是对美容贷乱象的有力打击,有助于为消费者守好安全门。随之,监管行动也将从“台前”走向“幕后”,从明处深入暗处,由被动抵制转为主动出击,相信随着对美容贷的整顿不断升级,在各方合力打击之下,违法违规的美容贷终将无容身之地。
新闻推荐
作为1966年诞生于日本的奥特曼,至今已经衍生了55个系列,组成了庞大的奥特曼宇宙。作为超级IP,“相信有光”的奥特曼让其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