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成都)人工智能产业CEO大会暨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生态联盟成立大会现场
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
“中国正面临登顶数字经济最好的时间窗口。”10月20日,在2021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开幕式上,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再次提到了数字经济的重要性。
在马光远看来,当前全球数字经济最好的生存环境、应用场景都在中国,随着产业链核心的到来,全球生产和研发均围绕中国进行,这将是中国数字化发展面临的绝佳机遇。
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最好的 发展应用场景在中国
在马光远看来,尽管从技术层面来看,中国在部分领域尚有差距,但在数字经济的整体发展中,技术只是其中一方面,产业场景也颇为关键。
马光远表示,把数字经济叫做“数智经济”更加准确,数字化加上智能化将是人类经济的最后一个形态,而全球数字经济最好的发展应用场景就在中国。
在马光远看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球经济体系中最核心的供应链已经转移到了中国,这意味着,全球所有资源配置将围绕中国来进行。
“中国强大的制造业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产业基础。”马光远强调,制造业是所有新兴产业的基础,也是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在数字基建方面,中国布局的进度较快,这意味着,未来中国数字经济的应用场景和规模也相当惊人。
另一方面,马光远还提到了我国对数字经济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他提到,从技术层面来看,我国与国外尚有差距,“但在产业的整体发展中,技术突破只是时间问题”。
数字经济建设
成都拥有全面坚实的基础
眼下,数字经济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重要一环。在马光远看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只是地理层面的区域经济,还面临诸多融合问题。
“目前,双城经济圈的人口、经济总量看似很大,但两个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发展差距较大,缺乏中间衔接环节。”马光远表示,从城市层面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下一步发展最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打造数字化的最好生态。“事实上,成都在数字经济方面的发展被低估了。”马光远表示,成都的人口是未来竞争的关键,目前成都人口超两千万,跨入超大城市行列,这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仅是数量,从人口素质来看,成都在全国也处于一流水平”。
马光远认为,从综合实力来看的话,成都在数字经济建设方面拥有全面坚实的基础,“如果抓住数字经济这个最大引擎,10年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比现在还将更具竞争力和活力”。
专家支招:中欧班列物流环节可“尝鲜”
数字经济如何赋能枢纽建设?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数字技术联通之后,一些国家的数字经济能级得以提升,正在成为世界的中心。”10月20日下午,2021兴隆湖新经济发展论坛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在活动现场纵论全球化下成都发展新机遇。他给成都支招,要设计好陆海空联运的物流枢纽,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可以将数字技术更好地应用到物流运输环节中,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一开场,黄仁伟的话题聚焦到过去数十年全球化的演进历程,在他看来,全球化的演变和数字技术息息相关。展望全球经济形势,黄仁伟分析了成都面临的机遇,“经济全球化变化和中国产业‘走出去’变化以及世界物流的变化,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这对成都最有意义。”
黄仁伟表示,成都拥有万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充沛的人才储备,便利的区位条件,快捷的物流运输网络,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成都的枢纽地位逐渐凸显。
“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点的成都,中欧班列开行数量逐年提升。过去,对外贸易依托电子商务进行交易,这是数字经济的最初形态。从更高层级看,新兴数字技术能不能在‘一带一路’沿线发生更深的关联?如何通过5G、人工智能技术去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快地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比如,中欧班列的物流运输环节可以使用数字化技术,提升物流水平和效益。”黄仁伟说。
区块链
这场峰会在成都掀起“头脑风暴”
区块链技术创新发展怎么干?
10月20日,2021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拉开帷幕。作为全国双创周的重要活动之一,数字技术与信息安全创新发展峰会同期举行。峰会现场,《区块链创新发展白皮书(2021年)——学术和技术趋势洞察》正式发布,同时,知名高校、产业界、创投机构、专家学者以及数字经济、区块链领域的权威机构、科技公司、创新大赛参选项目团队齐聚,共话数字未来。
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区块链技术正全方位推进信息技术升级换代。峰会上,《区块链创新发展白皮书(2021年)——学术和技术趋势洞察》正式发布。
据了解,此次白皮书基于近5年区块链学术论文数据库的研究和聚类分析,系统梳理了区块链学术研究在时间、空间两方面的分布变化情况,并从区块链产业的研究热度、研究领域、场景需求、政策监管体系、国际环境、科学基金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研判和展望。
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长陈钢介绍,成都科技基础设施完备,累计建成了5G基站超过3万个,实现了主城区的全覆盖,成为全国首个5G“双千兆+”全面商用城市,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华为成都计算中心等算力数据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成都超算中心获批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正逐步发挥城市大脑智慧中枢的动能。
峰会上,聚焦“数字技术与信息安全”,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区块链核心技术、数字基础设施、信息安全等话题,分享了其最新研究成果,带来了一场“头脑风暴”。
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工业互联网数据资源处理?在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李颉看来,数据是生产要素、是资产,将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工业互联网的数据处理中,保障数据可信,进行数据建模,实现数据从分析到优化再到安全控制,将带来一场信息革命。
人工智能
力争到2025年 进入国内第一梯队
成都人工智能发展蓝图什么样?
10月20日,2021中国(成都)人工智能产业CEO大会暨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生态联盟成立大会在成都举办。会上,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十四五’发展规划思路”。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生态联盟(CDAIIA)在会上宣布成立,成都市锦江区发布了《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城市机会清单》,释放60亿人工智能发展机会。
记者了解到,此次发布的规划思路中,成都将整合垂直行业数据资源,力争到2025年,成都人工智能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国内第一梯队。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地都在积极开展有关隐私计算促进数据要素流通的探索,成都市大数据集团将在全国先行建设基于超算中心的大规模隐私计算平台。近年来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较快,先后获批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成都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发展思路,以“壮大产业链、夯实创新链、完善要素链、建立融合发展新生态”为主要抓手,打造全国一流的人工智能多维产业生态系统。
在此次大会上,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生态联盟(CDAIIA)宣布成立。该联盟由成都市大数据集团牵头,联合成都市人工智能领域软硬件产品企业、应用企业、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协会学会、投资机构等单位共同发起。
联盟的成立旨在助力成都市构建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人工智能创新型产业集群,打造中西部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及重要节点,助力成都市构建高水平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强化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
精|彩|观|点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魏亮
探索“云数融合”
“数智融合”新趋势
在2021创交会开幕式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魏亮聚焦“大数据牵引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进行了观点分享。在他看来,在技术探索方面,一个新的趋势是“云数融合”。通过云平台和大数据融合以后,可以明显降低大数据应用的成本,让大数据引领新一代信息技术共同服务人们的美好生活。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资源。”魏亮表示,近年来,5G、人工智能这些新技术已经把整个经济社会推到了数字经济时代。同时,在新一代技术创新过程中,大数据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在魏亮看来,大数据将引领这些新技术,共同服务人们的美好生活,其中一种趋势就是“云数融合”。“把数据上云,那么整个计算框架也是在云上,数据库也在云上,因此,在云数融合的环境下,对大数据的应用可以不关注硬件、不关注环境、不关注具体的技术细节,而是关注算法,让云数融合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
另一个趋势则是“数智融合”,也就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相融合。魏亮称,这可以把整个大数据平台智能化,让大数据平台具备学习功能,更好地支撑AI各种类型的应用。
■巨量引擎城市研究院院长林文斌
数字经济
能够赋能美好生活
“数字经济正在给我们带来更美好的生活”,巨量引擎城市研究院院长林文斌说,这也是数字经济飞速发展,并在未来拥有无限发展前景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基于数据研究,分析了数字经济对人们生活最直观的影响。
“其实数字经济对居民生活最直观的改变,最典型的就是近两年发展迅猛的电商直播。”林文斌展示了一组数据,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稳步增长,到2021年8月,已超过8亿大关。在林文斌看来,电商平台多元丰富的产品选择背后其实是近年来供给端以及先进制造产业发展的成果。
而与此同时,数字化也为中国居民带来了丰富的就业机会。“我们和中国人民大学一起发布了中国短视频和直播电商人才的报告。”他分享了其中一组数据:未来两年中国短视频和直播电商供需人才的缺口将达到570万人。
“居民生活的各个细节其实都在感受着中国社会数字化带来的成果。”在林文斌看来,这些成果包括数字消费、数字出行,也包括社交、娱乐、信息服务等等,还包括数字化的政务服务。
林文斌认为,数字经济将会继续缩短社会主体之间的距离,政务数字化和企业数字化将会更好服务于居民。而这也是数字渗透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体现。
红星新闻记者 邹悦 彭祥萍 王垚 实习记者 宋嘉问
新闻推荐
目前我国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旺盛,但居民财富结构不尽合理,房地产占比过高,金融资产占比偏低。2021年已过完三个季度,中国家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