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正式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开展金融机构气候变化风险压力测试。
在日前召开的第三届外滩金融峰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朱隽就相关热点问题作出回应,并提出绿色低碳转型需要控制好转型风险。
金融可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碳排放权交易,顾名思义,就是将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成商品一样来买卖。
交易前,政府部门将规定时期内的碳排放额度即碳排放权,分配给企业等重点排放单位。如果企业实际碳排放低于配额,就可把剩余的配额在市场中出售;如果超过配额,就需要从市场上购买其他企业富余的配额。
“碳市场的发展对绿色低碳转型至关重要。”朱隽说,初步统计表明,目前国际市场已经运行的国家和地区层面的碳市场达到21个。在我国,今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
朱隽认为,金融可以在碳市场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是可以提高碳市场的定价效率。借助金融工具,碳定价可以从现货的单一价格,拓展为由多种期限构成的价格曲线,便于市场主体跨期决策。其次可以便利风险管理。金融工具提供对冲风险的渠道,方便市场主体更好地管理碳资产的风险敞口。此外,金融可以便利市场之间的互联互通。
发展绿色金融要进一步夯实基础
“绿色分类标准、信息披露、压力测试是绿色金融的重要基础设施,发展绿色金融要进一步夯实基础。”朱隽说。
朱隽提出,首先要推动绿色分类标准“国内统一,国际趋同”。目前国内有三套绿色分类标准,在适用对象、项目范围、精细程度上有差异。特别是对于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核电是否属于绿色范畴的判断不同,未来需尽量统一标准。她透露,中国和欧盟正在研究推动绿色分类的标准趋同,将为全球一致的绿色分类标准提供基础。
二是进一步加强气候信息的披露。今年7月,《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正式发布。我国已有多家金融机构尝试依照“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标准开展披露。
三是要继续探索压力测试。朱隽表示,目前全球约有20家央行或监管机构已经开展或正在开展气候变化风险压力测试。
今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透露,人民银行已开展金融机构气候变化风险压力测试,并持续监测评估金融机构绿色转型。
绿色低碳转型需要控制好转型风险
“低碳转型对宏观经济有着深远影响,长期和短期影响存在差异。”朱隽说。
朱隽表示,短期内,低碳转型将抬高生产成本,特别是传统化石能源价格上升,可能加剧通胀压力,影响经济增长。同时能源、钢铁等高碳行业的就业岗位可能减少。因此转型过程中要控制好转型风险,实现平稳过渡。
但她也表示,长期看,低碳转型将减少气候和环境问题带来的损失,增加投资,加快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由于全球变暖会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引发食品短缺,推升通胀,因此低碳转型也有利于遏制气候变化导致的长期通胀。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全媒体记者王朝阳每年农高会上,杨凌展团都以独特的展览展示成为农高会的焦点,今年也不例外。在第二十八届中国杨凌农高会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