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base.css" /> /style/article/info.css" />
中国航天员聂海胜 新华社发(徐部 摄)
中国航天员刘伯明 新华社发(徐部 摄)
中国航天员汤洪波 新华社发(徐部 摄)
?6月17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航天员乘组进驻天和核心舱的画面。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人民日报》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6月17日15时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等工作,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据《人民日报》 作者:余建斌 吴月辉刘诗瑶)
探索浩瀚宇宙 迈向航天强国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天全景扫描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约573秒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将3名航天员顺利送入太空。
“红”“蓝”融合,送君再上凌霄阁
除了五星红旗,参加中外媒体见面会的3名航天员的胸前,都佩戴着一枚由党旗和“为人民服务”字样组成的徽章。鲜红的党旗、国旗与蓝色的航天员制服交相辉映。
红色是基因,蓝色是梦想。第三次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神舟十二号指令长聂海胜,已有35年的党龄。在他看来,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不仅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也为党的百年奋斗征程增添了壮丽篇章。
“我们向前走的每一步,都承载着党、国家和人民的厚重期望。”聂海胜说。
作为我国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实施期间恰逢迎来党的百年华诞。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东风精神”,在感悟奋斗历程中坚定航天报国志向。
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各系统参试人员进入发射场区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了隆重的誓师动员大会,启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英名墙建设,让广大科技工作者从峥嵘岁月和辉煌历史中,汲取决战决胜的精神养料。
执行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参试人员中,“80后”“90后”已经成为主力军。他们像一颗颗铆钉,分布在火箭、飞船、航天员和发射场等各个分系统,少有花前月下,多有天各一方。
所有人的努力,只为了那一簇火红,能融入头顶的那片深蓝。
“天”“神”合一,革故鼎新向天歌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后,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了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天和核心舱、神舟飞船,“天”“神”合一。
加上天舟货运飞船,在轨飞行的组合体总重超过40吨。
“载人航天是航天领域技术难度最大、系统最复杂的工程。要建好一个国家太空实验室,不仅需要有强大的组织能力、保障能力,还需要有创新精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实际上在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中已经实现了很多创新。
发射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全长58.3米。相对其他运载火箭,该型火箭增加了故障检测和逃逸系统,以确保航天员在发射过程中的安全。
发射场系统、测控通信系统技术的状态变化也多达100多项,以满足具备应急发射救援能力的需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自2018年起对垂直总装套房等进行了36项改造,具备了两枚火箭同时进行测试、待命飞船存储以及火箭应急加注能力。
长期驻留空间站对航天员选拔训练的要求也显著提高。应急救生、积极撤离、积极救援、待援、故障处置……对航天员的身心素质、知识技能等综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为满足任务需要,从2017年3月开始,航天员的训练就全面转入为空间站任务做准备。本着“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试训一体”的原则,航天员系统策划设计并实施了8大类100余项科目的训练,包括基础理论、体能、心理和航天专业技术等。
其中有两项活动,也被写进了航天员训练内容列入工作计划:一是升国旗仪式,二是瞻仰东风革命烈士陵园。
接“二”连“三”,浩大蓝图正展开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以来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我国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翻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不难看出,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承上启下,十分关键。
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意味着我国第一座自主研发的空间站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篇章,开始验证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在稳健完成“第二步”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航新征程。
在今明两年中,我国共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
在这两年中,“验证”成为中国载人航天的关键词。除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外,神舟十二号还将进一步验证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性能,全面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技术,在轨验证航天员与机械臂共同完成出舱活动及舱外操作的能力,首次检验东风着陆场的搜索回收能力。
航天人的征程是星辰大海。随着我国北斗系统全球组网完成,北斗导航终端已经引入神舟十二号飞船设计之中,导航计算、返回搜救落点报告等都采用了北斗系统定位数据。神舟十二号飞船使用的控制计算机、数据管理计算机也完全使用国产CPU芯片,元器件和原材料全面实现自主可控。
在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刘伟波眼中,太空中的生活处处都体现了科学家的智慧:饮水分配器可以流出不同温度的热水,汗液尿液循环利用达到可以饮用的标准,垃圾压缩抽真空后半年不会腐烂产生臭味,私密电话可以屏蔽其他同伴与家人视频通话……
探索太空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中国空间站已经配备了标准化的载荷接口,具备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联合开展各类科学实验的能力。
蓦然回首,当年那条仅能容下十多个人的革命小船,已在惊涛骇浪中成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巨轮。极目太空,我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神舟系列飞船已达到甚至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水平。
中国人的强国之梦,还会远么?
(据新华社记者 黄明 黎云 张汨汨高玉娇)
飞上太空的 中国航天员
自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以来,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神舟飞船12次飞向太空;从2003年杨利伟首访太空到2021年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位航天员顺利升空,我国共有12名航天员飞上太空。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在轨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成为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费俊龙,第一个把筋斗翻到太空的中国人。2005年10月12日,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顺利升空,开始了多人多天的太空生活。10月14日16时,费俊龙在飞船返回舱失重状态下连续做了数次前空翻,成为第一个把筋斗翻到太空的中国人。
聂海胜,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指令长。2021年6月17日,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搭乘神舟十二号飞船顺利升空。这是聂海胜第三次进入太空,此前,他还执行过神舟六号和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
翟志刚,中国漫步太空第一人。2008年9月25日,航天员翟志刚与刘伯明、景海鹏,乘坐神舟七号飞船飞上太空。期间,翟志刚圆满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出舱活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刘伯明,再叩苍穹的航天员。2021年6月17日,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乘坐神舟十二号飞船进入太空。这是刘伯明继2008年乘坐神舟七号飞船飞上太空后的第二次“太空之旅”。
景海鹏,三度飞天的航天员。景海鹏是我国首批航天员,有过3次太空之旅,包括神舟七号的两天20小时27分钟飞行、神舟九号的13天宇宙遨游和神舟十一号的33天中期驻留。
刘旺,神舟九号航天员。2012年6月24日,刘旺驾驶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顺利对接,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刘洋,中国首位飞向太空的女航天员。2012年6月,刘洋与景海鹏、刘旺乘坐神舟九号飞船,在太空飞行13天。她是我国选拔的第二批航天员中第一个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
张晓光,神舟十号航天员。2013年6月,航天员张晓光与聂海胜、王亚平乘神舟十号,开启首次应用性太空飞行。
王亚平,中国首位“太空教师”。2013年6月20日。神舟十号女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上进行了面向全国青少年的太空授课活动,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
陈冬,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工作生活了30天的航天员。2016年10月17日,航天员陈冬与景海鹏乘坐神舟十一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入太空。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顺利对接。两名航天员在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组合体内工作生活了30天。
汤洪波,中国第12位飞向太空的航天员。2021年6月17日,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乘坐神舟十二号飞船顺利进入太空。这是汤洪波首次出征太空。
(据新华社 记者 张瑞杰 高玉娇)
新闻推荐
6月19日,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中国科学技术馆,参观“天和核心舱”结构验证件实物,了解中国空间站相关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