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学期,北京将大面积、大比例推进干部教师的轮岗。校长层面,离退休时间超过5年、并且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6年的正副校长,原则上应该进行交流。教师层面,在编在岗教师,距离退休时间超过5年并且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6年及以上的老师,原则上进行交流。
教师交流轮岗,能否成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的良好推手?对此记者专访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
北京开始推行 “教师轮岗”试点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新的学期,北京市将大面积、大比例推进干部“教师轮岗”。轮岗范围是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对象是距离退休时间超过5年并且在同一学校任职满6年的校长或距离退休时间超过5年并且连续工作6年及以上的教师。轮岗主要形式包括区域内校长交流轮换、骨干教师均衡配置、普通教师派位轮岗三个维度。
北京目前已有东城区、密云区两个试点区,其中东城区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符合轮岗要求的学校干部教师100%交流轮岗。北京还将在2021年年底之前有计划地逐步扩大试点,再启动六个区的干部“教师轮岗”交流试点。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必须改变名校情结
记者:如何看待有关“名校垄断”“名师情结”等教育焦虑问题?
熊丙奇:其实早在2006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就明确提到,地方政府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相关政策也多次强调,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这就明确了均衡是地方政府发展义务教育的主要职责。
必须改变名校情结。从现实来看,各地其实还存在变相的“重点学校”。一些地方甚至直接打造义务教育阶段的名校集团,这实际上没有履行义务教育的均衡职责。义务教育不均衡,就导致了“择校热”以及“学区房热”“学位房热”等现象。
记者:关于教师交流轮岗,此前是否有过尝试?
熊丙奇: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都提出要实现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然而,2014年提出的相关意见要求并没得到有效的落实完善,主要原因在于存在现实阻力。尤其是某些地方政府有着打造义务教育阶段名校、强校的意愿,使得推进教师交流轮岗困难重重。一些所谓的强校扶持弱校、结对子帮扶、集团化办学,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交流轮岗。
记者:北京此轮“教师轮岗”制度释放了什么信号?亮点何在?
熊丙奇:此次北京大面积、大比例推进教师交流轮岗,为落实国家意见起到了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
第一,全员化。即符合条件的所有校长、教师都必须交流轮岗,而不仅限于少数人。第二,制度化。校长、教师们在从教生涯中不仅是轮换一次或几次,而是每五年定期轮换,是希望通过全员制度化的轮岗来推进各类、各个学校师资均衡。
要在均衡基础上办出特色 须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
记者:推进教师交流轮岗面临哪些困难?如何破解?
熊丙奇:第一,很多人认为交流轮岗是实现学校“平均化”,怎么去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要在学校均衡基础上办出特色和质量,就必须落实和扩大学校的自主权,尤其是教师的教育教学制度权,由此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
第二,教师交流轮岗必然会带来上班距离、照顾家庭等现实问题,所以需要采取渐进的方式。首先可在区域内进行交流轮岗,助力实现区域内的义务教育均衡。
第三,未来更大范围的、跨省跨区的教师交流轮岗面临更多的利益调整。必须有相应级别的财政支持,统筹各地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在此基础上有条件地推进交流轮岗。
要进一步改革教师队伍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可以通过落实和扩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权、由教师专业共同体来评价其教学能力和教育贡献等,促进教师的职业化、专业化成长。
记者:如何正确看待教师交流轮岗制度?
熊丙奇:对于全员化、制度化的教师交流轮岗,不断有人表示担忧:会不会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使所有学校都变得平庸?教师的归属感会不会减弱?
交流轮岗只是把教师从“学校人”变成了“系统人”,原来某学校的老师现在可能变成了某区域的老师,但在一定区域内还是相对固定的。因此,教师的表现将在区域范围内被考评。除了要推进教师交流轮岗等改革外,还应进一步推进中高考改革,包括推进高中教育生态治理,避免出现“超级高中”等问题。
据央广新闻
新闻推荐
这是8月29日重庆市巫溪县宁河街道漫滩路一带景象。(新华社发乔洛阳摄)新华社重庆8月29日电(记者李松柯高阳)28日以来重庆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