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安馆札记》第一百零五则,读清代诗人郭麐《爨余丛话》(六卷)笔记。钱锺书摘抄卷二杨瑶水《听女郎洋琴》数句:“丝非丝,竹非竹,桐裁便面柱金粟。瑟非瑟,筝非筝,十三金缕双双横。不用银甲弹,不用龙香拨。湘筠擘破绿参差,敲动纤纤手腕活。”
洋琴,又名扬琴。广东籍音乐家丘鹤俦在其所著我国第一部扬琴教材《琴学新编》的凡例中说:“扬琴之制,俱用梧桐木。其形如扇面一般,初出于扬州,故名曰扬琴。后吾粤人乃有效而作之,改其形如蝴蝶样。若其形如扇面,则名曰扇面扬琴,其形如蝴蝶,则名曰蝴蝶扬琴。”但已有考证认为,洋琴大约于明末清初传入中国,而非本土乐器。清末民初徐珂所编《清稗类钞》“洋琴”条:“康熙时,有自海外输入之乐器,曰洋琴,半于琴而略阔,锐其上而宽其下,两端有铜钉,以铜丝为弦,张于上,用锤击之,锤形如箸。其音似筝、筑,其形似扇,我国亦能自造之矣。”而英国人博克舍所编《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一书,其中葡萄牙人克路士在《中国志》里说,明嘉靖年间,他在广州亲见民间艺人演奏洋琴。可见,洋琴传入中国至少在明嘉靖年间,不过,是否为今之扬琴,则不得而知。
从杨瑶水诗中所记质料形制“桐裁便面”、张弦数量“十三金缕”以及“不用银甲弹,不用龙香拨”“敲动纤纤手腕活”的弹奏特点来看,此洋琴正是扬琴。《清稗类钞》还辑入钱塘人金焜的一首《金赤泉听洋琴》:“……此琴来自大海洋,制度一变殊凡常……钿钉栉比排两头,二十六条相贯穿。携来可击不可弹,双椎巧刻青琅玕……座中听者皆忘疲,共道此琴铁胜丝……”较此二首更早以“洋琴”为题的诗,是清初常熟诗人钱之燧诗集《南村诗稿》中的《洋琴》:“二十二条金缕丝,半规如月高张之。丫头十五店门坐,玉纤敲出断肠词。”张弦数量的变化——“十三金缕双双横”“二十六条相贯穿”;形制的改造——扇面琴、蝴蝶琴;敲击工具的演进——“用锤击之,锤形如箸”“双椎巧刻青琅玕”,或《秦淮画舫录》(下)兰村《鸩媒曲》所谓“玲珑更击铜弦琴,以竹取声成妙音”,都说明洋琴在中国本土化的蜕变,而最终以“扬”替“洋”称为扬琴,置身于民族乐器之列。
钱锺书录杨瑶水诗句后,按语道:“《瓯北诗钞·五古二·同北墅漱田观西洋乐器》外,又见此诗及魏默深《古微堂诗集》卷六《澳门花园听夷女弹洋琴歌》,《清词玉屑》卷十载朱和羲《听番女康姑弹风琴赋念奴娇词》有云:‘重门半掩,向簾栊小立,轻轻弹指’,自注:‘番俗门虽轻掩,必以指轻弹乃入。’《湖海诗传》卷二十九禇廷璋《听同舟李翠园鼓洋琴》七古。”
此段按语所及洋琴种类各异。赵翼《瓯北诗钞》中的《同北墅漱田观西洋乐器》:“方疑宫悬备,定有乐工百。岂知登楼观,一老坐掏擘。一音一铅管,藏机捩关膈。一管一铜丝,引线通骨骼。其下鞴风橐,呼吸类潮汐。丝从橐罅绾,风向管孔迫。众窍乃发响,力透腠理砉。”据诗中所描写的音乐特点、琴体构造及诗人感受可知,此西洋乐器为管风琴。魏源《澳门花园听夷女弹洋琴歌》,据姚武考证,应是古钢琴之“古翼琴”。朱和羲《听番女康姑弹风琴赋念奴娇词》,诗题已明示乐器为“风琴”。《清稗类钞》“汪习之闻风琴”条记:“咸丰时,有美国女子擅风琴者至沪,大兴汪习之太守斅灏尝闻之,有《听花旗国海芽犀女子弹风琴歌》。”其歌云:“一奁乐器呈中庭,似瑟非瑟筝非筝。上排象版下结绳,手按足踏音分明。十指递跪节奏精,双凫互蹴轮牙灵。”由“手按足踏音分明”可知此女子所弹洋琴为脚踏风琴。而《湖海诗传》卷二十九禇廷璋《听同舟李翠园鼓洋琴》有“高歌发兴扣舷罢,坐听击拨声琮。如丝非丝竹非竹,宫商宛转随新腔”句,则其所听洋琴即扬琴。
洋琴本来就是个较宽泛的概念,广义上的洋琴则包括十六世纪以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古翼琴、管风琴、风琴、吉他琴等乐器。钱锺书此则札记已涉三种之多,虽然只是记忆所及诗文若干,也为考察洋琴传入中国时文人的观感和研究洋琴的传播、流变,辑录了珍贵的文献,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阿杭
新闻推荐
吸烟会直接伤害眼睛众所周知,吸烟会增加患肺癌、心脏病、妊娠并发症等的风险,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吸烟也和眼病相关。近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