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万梅(天津)
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妹夫郑清向我讲起一桩陈年旧事。
那是1985年秋的一个周末。按照惯例,郑清正好休班。本想多睡一会,可窗外枝头的鸟儿似乎不答应,叽叽喳喳叫个不停。郑清只好起床洗漱,待走到院内,调皮的鸟儿已不见了踪影,天空大朵大朵的白云,在清风中无绊无羁地漫游着,让人身心顿感爽意。这时,院门哐当一声响,是陈元龙老师来找他。
陈元龙的父亲陈梅庵先生,是天津津南咸水沽镇四里沽村人。原名兆强,字雪山。以 “欧、柳、颜、赵”楷书之长,是享誉津门的书画家、教育家。陈先生家与郑清家只相隔几栋房子,近水楼台先得月,郑清平时常去陈先生家,让他辅导写大字,既是亲近的相邻又是亲密的师生关系。
今日元龙显得兴致高涨。他说:“我父亲(陈梅庵先生)今天要去天津市滨江剧场参加天津书协的书画交流联谊会,是王学仲先生主持会议,因老父亲年岁已高行动不便,想让你陪同父亲一同前往,也好有个照应。”郑清听了高兴得不得了,连忙说:“好,好!我马上收拾下过去。”
上世纪八十年代交通不像现在这般便捷。辗转近两个小时,他们才到达位于和平区滨江道的滨江剧场。在那里,郑清见到许多令他敬仰的书画前辈,其中包括我国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国学大师启功先生的学生陈启智先生。陈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师从启功先生36年,是我国著名书法家,颇得启功先生真传精髓。
郑清那天可谓大开眼界。名家们各显其能,纵横捭阖,挥洒自如。他看得格外认真仔细,每一笔、每一画,都令他心醉神驰,乐在其中。
郑清自幼聪慧。他多才多艺,曾是专业乐团的吉他手、歌手。1985年,他参加天津市举办的第一届青年歌手大奖赛,荣获过三等奖。近些年,他专攻书法,成绩斐然,被滨海一家教育机构聘为书法教师并兼任区老年大学声乐老师。
他不仅音乐天赋高,对书法亦几近痴迷。他上陈梅庵先生家串门,看陈先生经常伏案书写作画。中国传统书画的内涵精妙,广博蕴藉,让他为之倾倒与向往。于是,就把自己涂鸦的大字拿给先生瞧。先生非常和蔼可亲,每个字都认真比对,每每用画笔圈住较好的字,以此鼓励他的点滴进步。慢慢地,郑清在陈梅庵先生教导下,书法日渐长进,深得先生赏识。正是这次书画笔会,让郑清结识了陈启智先生,才使得他有机缘得谒启功先生。
1985年初冬的北方,日渐萧瑟。满目的树叶,急不可耐地甩掉秋装,随风一起舞蹈。街上的行人,紧裹围脖与大衣,步履匆促。
郑清不觉初冬寒意,显得尤为激动。因他要随陈启智先生前往北京师范大学拜见启功先生。一路上,他顾不得观看窗外冬景,心像插了翅膀,想立即飞到首都北京。
车子终于驶进北师大中文系。启功先生在办公室接待了他们。
那天,启功先生穿了一套素雅洁净的灰色制服,打老远就笑容可掬招呼他们入座。一阵寒暄,郑清向启功先生行过礼后,静静坐到一旁,他细细打量眼前这位大名鼎鼎,高山仰止的启功先生。
只见先生个头不高,身材微胖,面润微圆,儒雅温良。慈祥和善的面容挂着笑意,让人瞬间少了些许的陌生与拘谨。
起初,启功先生与陈启智先生师生二人探讨的都是书法学术上深奥的问题,有些晦涩难懂。看到启功先生与陈先生谈兴正浓,郑清便懂事地为两位先生添加些茶水。
郑清就这样正襟危坐,洗耳恭听。渐渐地,渐渐地,启功先生的话送入他的耳鼓。只听先生说:“我不希望学生们学写我的字,书法就像一个人的模样,每个人长相各不相同。有的人长得漂亮,但心灵不美;有的人长得很平常,但心灵却很美。所以,学书法要学习书法的精髓和内涵。再有就是学习古人的笔法和结字,只有把这些综合起来,同学习字才会有所提高……”
郑清跟我说,正是那天听了启功先生的点拨,让他开了窍,他现在行书还是写启功先生的字,不肯出来,因他太喜欢先生的字了。
那天,师生二人叙谈很久,那年启功先生已是古稀之人,但精神愉悦充沛。接着,陈先生叫过郑清介绍给启功先生:“老师,这是天津来的小郑(笔名文思),他特别喜欢您的字。甭看他年轻,很有天赋,后生可畏。”启功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好,笑吟吟起身离座,从书案上抽出三尺整张宣纸,饱蘸汁墨,一蹴而就:
终南进士出无车
折得梅花乐有余
不管石油今贵贱
灞桥风雪跨毛驴
文思同志两正 一九八五年冬 题画旧作启功
这幅带有启功先生温度和气息的旷世之作,郑清一直宝贝似的珍藏了30余载,已成为他“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励志书法的动力之源。
新闻推荐
电子竞技(ElectronicSports),是电子游戏比赛达到“竞技”层面的体育项目。电子竞技就是利用电子设备作为运动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