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两支年轻队伍在国际上夺冠的消息都登上了热搜榜。先是“EDG夺冠”,让不知多少已过不惑之年的人为之蒙圈。然而,就在中国EDG战队夺得世界英雄联盟游戏总冠军不久,“EDA夺冠”的消息同样让正在狂欢的游戏迷蒙圈——在EDA(电子设计自动化)领域国际会议上,平均年龄仅24岁的华中科技大学吕志鹏教授团队获得CADContest布局布线算法竞赛第一名。EDA被誉“芯片之母”,据说谁掌握了它,谁就有了芯片领域的主导权。同样是竞赛,都是全球冠军,EDG与EDA,一字只差,有人在差异中看到了年轻人相同的热爱和卓越,但也有人认为,应该给EDA夺冠更多的关注,而不是EDG。您对此如何看待呢?
多元化的社会,请尊重年轻人不同的选择□特约评论员于静
EDG战队夺冠引发的狂欢尚未散场,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吕志鹏教授团队EDA夺冠的“旧闻”开始升温,频频被一些人拿来与EDG夺冠放在一起讨论。
事实上,EDA夺冠比EDG夺冠还早3天。然而,这一消息刚开始并未引发多大关注,可以理解,毕竟EDA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普通人连门槛都摸不到。而电竞游戏就不同了,从小学生到大学生,从打工人到“躺平”一族,玩家甚众,这就不难理解EDG夺冠后那种群情激奋、荷尔蒙炸裂的狂热了。
说白了,EDA和EDG虽然只有一个字母之差,但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根本没有可比性。就像导弹和茶叶蛋,不能放在一个筐子里卖。如果非要在EDA和EDG之间找出一点共性的话,那就是科学家也可能是游戏玩家,顶级的游戏玩家也需要像科学家一样不断学习研究。
拿EDA夺冠后的冷清和和EDG夺冠后的狂欢说事,褒其中一个,贬另外一个,捧一个,踩一个,这就有点过了。电子竞技和科学研究,一个热门项目,一个冷门领域,参与的人数根本没有可比性,受到的关注度自然不同。就像马拉松,为什么这几年热度飙升,还不是因为跑步的人多了。
另外,不要一看到电子竞技就联想到了“玩物丧志”“游戏上瘾”,早在2003年电子竞技就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正式体育竞赛项目。2022年的杭州亚运会,电子竞技将成为正式比赛项目。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观念和思维方式也要与时俱进。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应该尊重年轻人不同的选择。因为兴趣爱好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有的人成了埋头钻研的科学家,有的人将电竞作为职业,也有很多年轻人靠送外卖、送快递赚钱养家。还是那句老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一个“状元”都来之不易,每一个冠军都值得喝彩。
短短几天时间,我们的年轻人接连在两个不同的领域都做到世界最强,全球第一,不仅迎来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高光时刻,也为国家赢得了荣誉。这是双喜临门的好事,他们都应该受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欢迎。
这届年轻人,真棒!
(作者为时评人、作家,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
喝彩——为每一位逐梦前行的人□特约评论员冯赟
11月7日,阵阵惊呼声划破了凌晨的星空——来自中国的EDG战队获得了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的冠军。对于不少90后、00后来说,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就在几天后,另一支“战队”也登上了热搜,在EDA领域国际会议上,来自华中科技大计算机学院的吕志鹏团队获得CADContest布局布线算法竞赛的第一名。但是截然不同的关注热度,让两支年龄相近、不同领域的队伍,陷入了谁才更值得被讨论的舆论漩涡。
古语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其实,与其纠结哪方值得更多的关注,不如将更多的目光投向这些正在全世界创造奇迹的青年追梦人,以及他们逐梦前行的精神。
为梦前行的人,永远都是一颗闪耀的星。我们曾认为,“打游戏”便是学习不好、没有出路的标签;我们也曾认为,那些只会学习的人不过是学寮中的书呆子。但其实,无论是EDG还是EDA夺冠,无论是在电子竞技或是学术领域,我们都必须清楚,成功并非来得轻而易举。在胜利的光环之下,我们更应该看到为追逐梦想所付出的等价努力。任何一个心怀热爱、逐梦前行的人,都值得鼓励与认可,并受到尊重。
所以,诸如“谁是我们该追的那颗‘星’”的争论可休矣。所谓“追星”,无非是寻找一个值得学习、时常激励自己的参考目标。因此选择依据不应仅仅局限其领域,而在于我们想从这颗“星”上学习到怎样的优秀品质。
同时,逐梦前行的人,永远都是时代的贡献者。百年前,为了一剂“救国良方”,一批又一批的新青年致力于传播先进思想、建设国家的第一线。如果说百年前青年们的任务是让“体弱多病”的祖国可以站起来,那么今日青年的任务则是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推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我们必须看到,在不同规格的赛事中,在各不相同的领域里,属于中国的光芒正在世界上闪耀。现在的中国青年,为热爱而奋斗,为梦想而前进,创造着属于中国的奇迹,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
巴金曾说:“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在时代的洪流中,唯有奋力前进的人不会被抛弃。我们所要做的,在于与奋力者同行,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
(作者为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
管他EDG还是EDA,只要赢了就好□特约评论员宋守山
EDG和EDA,从字母上来看,是不一样的,前者是电子竞技,后者是电子设计自动化。但两者又极其相似,因为最近在这两个领域,由中国年轻人组成的两支队伍赢了,而且是世界冠军。
少年强则国强。世界冠军,这本来是很好的事情,但总有人喜欢比较,比如有声音就说了,整天不务正业,搞什么网络游戏。因为在传统的思维中,电子竞技就等同于网络游戏。于是,就给这些玩家们贴上一些不妥当的标签。但是EDA就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毕竟这是“芯片之母”,谁能够领先他人,谁就掌握了这一领域的主导权。因而,可能会有人说,大家都应该把精力放在EDA上,少搞一些EDG。其实,我看未必,无论是哪一个门类,只要不违法乱纪,而恰巧自己喜欢,只要能破阵出圈,做出成绩,就挺好。
这个世界是富有多样性的,总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去从事一个行业。如果大家都挤在一个领域,难道不觉得刻板和内卷吗?这就跟前段时间所讨论的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一样,既要有人去做高深却未必会立即见效的学术研究,也要有人去从事现实的技术操作,这两者并不矛盾。否则,如果所有人都去做学术研究,则没有实际的生产实践。反之亦然,都去从事实际生产,就没人进行理论探索。只有彼此结合,产学研并进,才能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
总有人喜欢去相互比较,哪个更好,哪个更有前途,其实只要做好了,都有前途。因为,这些比较对象之间的关系本身是并列的。更何况,你怎么知道人家搞电子竞技的人在其他领域就不行?爱因斯坦还拉小提琴呢。难道就不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爱好了?我倒是见到有些科学家,网络游戏玩得就特别好。可能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调节和爱好。万一在EDG和EDA领域,获奖的是同一群人呢?虽然我说的是“万一”,但如果真的实现了呢,这岂不是非常美好的事情?
所以,对于年轻人来说,应该给他们成长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自由成长,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崭露头角,无论是哪个领域,只要合法,行行出状元,这不是一句空话。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
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大国,我们也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逐渐赶上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靠的是EDA,是大量技术人员和普通人的努力,是整个社会的付出,游戏和娱乐有存在的空间,但是游戏和娱乐成为一部分青年生活的重心,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对于绝大部分热衷于电竞的青年而言,除了极少数成为顶尖的人物,绝大部分要以一生的贫穷和无能为代价,荒废了学业,练坏了身体,也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对一个社会而言,负责任的媒体和社会舆论,应该给EDA夺冠更多的关注,而不是EDG。
@科技新动能:
如果人们(尤其是太多的媒体)都在为EDG而狂欢,却忽略了EDA,那咱们的芯片乃至整个半导体产业到猴年马月才可摆脱美国的控制?游戏(电竞)能够兴国,还是利民?本该仅是个闲暇放松娱乐而已。尽管EDG这波火热主要是资本带起来的,一个游戏奖项被炒作到这样,这仍然是个悲哀。显然中国的EDA发展正在路上,此时我们欠缺的主要就是人才和资金投入,这都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希望我们整个社会(包括资本)都为EDA的进步欢呼雀跃,紧张兴奋之余再打个游戏。别再让EDA的大奖淹没在EDG的狂欢之下了,如此才会让更多年轻人投入EDA,而非EDG!
@一见财经:
中国团队拿下EDA全球冠军可以说为我国前沿科技领域研究注入了强心剂,极大程度上提振了我国突破技术封锁、实现高端芯片制造独立自主的信心。相比于EDG问鼎,“芯片之母”EDA夺冠的这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孔用行动证明了:中国的年轻一代正在扛起推动国家发展的大旗。
话题征集
聚焦一周新闻热点事件,深度思考,理性评述,百家争鸣,激浊扬清。亲爱的读者,欢迎您参与“评论区”的话题讨论,无论是微言片语还是长篇大论,我们都期待您来一吐为快。
邮箱:[email protected]
新闻推荐
头顶秃秃的当代人,都在用什么洗发水拯救自己?原创写稿不秃头的DT君DT财经作者|郑晓慧编辑|唐也钦数据|董道力设计|张灿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