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专利不涉及剽窃,不经过自己的同意,更谈不上自己的参与,就成了自己的科研成果,这本身不就是剽窃吗?
湖北科技学院毕业生孟玉朋意外发现自己的毕业设计,被人剽窃用来申报了3项专利,而剽窃者正是学院的老师、院长以及老师的亲戚。
2015年,孟玉朋设计了一款血糖无创检测仪,之后他带着毕业设计作品和论文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没想到作品在2017年被老师叶华山、院长郑敏等四人申请了专利。
目前,校方已对叶华山的学术不端行为作出了处理。堂堂大学副教授剽窃本科学生的作品,申请专利时,还不忘带上子侄,还把院长放到了第二申请人的位置。算学术KPI时,不忘和领导共进退。
借毕业设计评审的机会,把学生的设计创新据为己有,甚至去申请国家专利,这严重违背师德,也是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对于如此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校方仅给予叶华山“暂缓2年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以及做出道歉、退还奖励的处理,算是惩罚吗?
郑敏在剽窃事件当中,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郑院长一再强调,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申报专利”。但她也承认后来在专利申报里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就是说,在孟玉朋举报之前一年,她就知道其名下多出来一个自己没有参与过的专利。
自己突然多出一份专利,不看一看专利的内容?哪怕专利不涉及剽窃,不经过自己的同意,更谈不上自己的参与,就成了自己的科研成果,这本身不就是剽窃吗?这堪称是剽窃中的剽窃,既在程序上剽窃了下属的业务成果,又实体上剽窃了学生的成果。
今年9月,国家出台文件,要求对知识产权实行更加严格的保护。但这次事件却曝光了一种逆向行为:高校老师剽窃学生的成果,院长欣然接受下属“送上”的专利,学校对于学术不端处理“毛毛雨”。没有保护,何谈创新?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沈彬
新闻推荐
天泉湖冬韵11月14日拍摄的盱眙县天泉湖景色(无人机照片)。初冬时节,江苏省盱眙县天泉湖色彩斑斓,碧水与红杉相映成趣,构成一幅...